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作者:徐鼎安 梁满艳 来源:2024年第17期 发布日期:2024年09月13日 04时27分14秒 编辑:陈家琦

5ebedb85abfacccef1345a274c4b65b.png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人才振兴,文化先行。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旨在以高质量的乡村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满足广大农民的精神文化需要。

优化乡村文化产品结构,丰富农民闲暇生活。坚持把宣传、教育、引导群众和服务群众结合起来,建构起既具有地域特色又具有时代先进性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村文化,更好凝聚乡村全面振兴力量,提升农民文化获得感。坚持农民文化主体地位,聚焦农民生产经营特点,创新文化活动举办方式,提高农村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主动性。坚持以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为指向,充分利用新媒体赋能农民,让农民成为新媒体的主角,讲述农民现实生活中的喜怒哀乐,通过网络文化精品力作提升村民生活品位与质量。

建立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营造良好文化氛围。因地制宜建设与管理好乡村文化基础设施,聚焦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水平,设立文化建设专项资金,安排专人负责文化设施设备的检查、修缮、维护,确保其正常使用。发挥好村规民约的社会治理作用,倡导新时代美德健康生活方式,因地制宜扎实推进农村移风易俗,调动和发挥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等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在推进移风易俗过程中的引导和服务作用。培育好乡村文化人才队伍,优化待遇、细化职业发展前景,有序引导大学毕业生到乡、能人回乡、农民工返乡,吸收和聚集优秀人才的文化用人环境,为乡村文化建设引来源头活水。

加强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厚植乡土情怀。加强对农耕文化进行收集整理。将流传下来的和已经消失的生产技艺、耕作制度、诗书、风俗民情、歌舞戏曲、建筑等方面的农耕文化分类汇编,纳入保护名录。把传统村落保护好,利用好各级财政资金及社会资本,创新传统村落保护机制、管理方法和经营利用模式,探索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之路。利用现代媒体和传播手段传扬农耕文明。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各类数字化手段,将农耕文明的各种元素进行系统化整理和呈现。加强非遗文化的宣传与教育。推动非遗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加强非遗传承人群保护与培养,加强村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乡村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为乡村文化建设提供良好的基础。

加快乡村文化产业发展,以文化人与以文富农齐头并进。充分发挥政府在农村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引导与支持作用,加大对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财政支持和政策倾斜力度,成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形成多元发展、多措并举的投融资格局。坚持走市场化道路,将优秀文化资源转化为乡村永续发展的优质资产,提升乡村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社会价值,推动乡村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促。培育有影响力的本地文化企业,将文化融入产业,实现经济效益与文化效益双赢。同时,要推动形式创新,着眼“文化+科技,加大湖湘数字文化产品的开发力度,多样化、立体化呈现现代乡村文明和湖湘文化。

(作者分别系南县厂窖镇肖家湾村党总支书记助理,湖南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湖南工商大学研究基地特约研究员)

下一篇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