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家书里的家国情
作为土生土长的韶山伢子,毛泽东深深眷念着养育他的这方土地,思念着家乡亲友。所以,不管是在烽火连天的战争岁月,还是在百废待兴的建设年代,他一直保持着与家乡亲友书信往来的习惯。据《毛泽东年谱》统计,1949年至1953年,他给家乡150多位亲友写过信,信件多达170余封。这些书信也是毛泽东与韶山亲友之间情感的最好见证。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非常关心家乡,他给堂兄毛宇居写信说道:“乡间生产、贸易、公粮等情形,暇时望告一二。”
当他得知家乡农村互助合作发展得很好后,又立即给韶山乡政府写信鼓励:“互助合作大有发展,极为高兴。希望你们继续努力!”对待亲友和故旧,毛泽东也同样关心备至,1949年,他心系堂弟毛泽荣的身体,细心地托人给他带了一件上皮衣料,并在信中写道:“为弟御寒之用”。
从这些书信中我们可以看出,毛泽东是一个人情味儿很浓的人,他关注家乡建设,关心亲友的生活。因此,他也非常重视韶山的来信,几乎每一封他都亲笔回复。但凡亲友故旧来信诉说生活艰难,毛泽东都会从自己的稿费中拿钱补贴,但是要求推荐工作、升学、提职,主席却会耐心开导,然后婉言拒绝。毛泽东给自己定下了“恋亲不为亲徇私,念旧不为旧谋利,济亲不为亲撑腰”这三条原则。
毛泽东的堂弟毛泽连曾提出想要他安排个工作,毛泽东郑重地回答:“我现在当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这是革命的需要,是为人民服务,替人民办事。不能像过去那样,一当上‘皇帝’,亲戚朋友都跟着沾光,都来享福,我们是共产党,我们是革命者,革命者的目的就是解放工农劳苦大众,要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不是为少数人。”毛泽东这番语重心长的话,对于长期生活在韶山冲的毛泽连来说,未必完全听得懂,但他知道,毛泽东的话是对的。从此以后,毛泽连一生务农,从不打毛泽东的牌子,勤勤恳恳做着本分之事。毛泽东连续10年用自己的稿费接济毛泽连,却从未用手中的权力为他解决任何个人问题,不对地方政府提要求对他进行特殊照顾。
毛泽东处理乡情的这三条原则,还集中体现在对子女的思想教育上,他曾在给毛岸英的信中写道:“一个人无论学什么或作什么,只要有热情,有恒心,不要那种无着落的与人民利益不相符合的个人主义的虚荣心,总是会有进步的。”
毛泽东的言行,对毛岸英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前夕,毛岸英的亲舅舅杨开智希望毛岸英说服毛泽东帮他在长沙安排个厅长方面的位置,于是托向三立给毛岸英去信。毛岸英直言不讳地批评了舅舅的“做官”思想,回信道:“舅父‘希望在长沙有厅长方面位置’一事,我非常替他惭愧。新的时代,这种一步登高的‘做官’思想已是极端落后的了,而尤以通过我父亲即能‘上任’,更是要不得的想法。”
透过毛岸英的这封书信,我们可以看到共产党人的觉悟和对原则的恪守。不仅对亲人的“特殊感情”不能超过私人范围,而且要把他们错误的想法努力引导到正确的、与人民利益相符的路径上来。
毛泽东的家书见证了共产党人的忠诚信仰和无私情怀。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体验都与家国紧密相连,当我们专注于亲情眷念、追求自我圆满时,不应忘了民生之疾苦同样关乎自我之荣辱,更不能忘了自己入党的誓言。
(作者单位:韶山干部学院)
- 新湘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