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更多语言服务人才 更好助力中非合作
作为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中非合作正彰显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而语言互通是中非合作的基础,据相关统计,世界在用语言6000多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涉及官方语言达50多种,非洲共有800种以上不同的语言,但教育部专业目录中外语语种不到100种。目前,我国非通用语言人才短缺,语言服务滞后,远远不能满足中非合作的需求。因此,大量精通沿线国家主体语言和相关区域性语言的复合型语言服务人才的培养显得至关重要。随着中非经贸合作的不断深化拓展,亟需创新培养路径、优化课程设置,形成政校行企联动机制,加大对语言服务人才的培养力度。
在做好顶层设计上下功夫。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大力培养掌握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具有全球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熟练运用外语、精通中外谈判和沟通的国际化人才,有针对性地培养‘一带一路’等对外急需的懂外语的各类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一个国家的语言服务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政府主管部门应进行顶层设计、长期规划、资源整合、沟通协调、统筹安排、宏观指导,建立系统的、协调一致的语言服务人才培养体系,不仅要在学科建设等方面持续完善、加大投入,还要在实习、就业等方面提供更多机遇和更好保障,搭建平台、畅通渠道,吸引更多年轻人投身其中,为共建“一带一路”奉献青春和力量。
在加强高校培育上想办法。高校是语言服务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应根据政府部门的统筹安排,主动对接行业企业,加大小语种培养力度,合理制定语言专业建设规划、语言人才培养方案、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既发挥语言知识与技能水平培养优势,又打破学科教学常规,创新设置“语言+国家概况+专业/行业”课程体系,实施语言能力、跨文化能力和专业能力的融合教学,培养既懂非洲国家语言,又熟知当地政治、经济、文化、历史,还具备国际规则、国际贸易、新能源等相关专业领域知识与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同时,拓宽培养渠道,加大实训和实践教学力度,提高人才的语言服务素养和实操能力培养,缩短从院校学习到任职岗位的距离。
在深化校企合作上出实招。作为语言服务人才的就业单位,行业企业应发挥资源优势,结合自身需求与发展定位,主动对接中非合作语言服务人才协同培育机制。通过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派出专家指导、学生实习实训等方式,帮助高校及时调整专业建设、创新课程设置、重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从而确保语言服务人才培养质量符合产业发展需要。
进入新时代,中非合作与时俱进,正呈现出更广阔的前景和光明的未来。构建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育战略,培养、造就、储备一批掌握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具有全球视野的语言服务人才,必将助力中非合作提质增效,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单位:长沙职业技术学院)
- 新湘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