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珍贵的还书便条
档案故事:这是毛泽东写给在家乡任小学教师的表兄文运昌(又名咏昌)的一张还书便条。这张便条长32厘米,宽11厘米,写于1915年正月十一日(公历1915年2月24日),全文约50字。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和中共湖南省委《毛泽东早期文稿》编辑组根据手稿,将其编入《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7月第1版,内部发行)。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研究组和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根据手稿,以《给文咏昌的信》为篇名编入《毛泽东致韶山亲友书信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8月第1版)。中央档案馆保存有手稿。
1936年毛泽东在陕北和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谈话时,曾谈到他早年在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时的生活,说:“我在这个学堂里有了不少进步……但是我无心读古文。当时我正在读表兄送给我的两本书,讲的是康有为的变法运动。其中一本是《新民丛报》,是梁启超编的。这两本书我读了又读,直到可以背出来。我崇拜康有为和梁启超,也非常感谢我的表兄……”
这里毛泽东讲的表兄,就是文运昌。
文运昌(1884-1961),名士荇,字运昌,亦作润昌、咏昌,排行十六,是毛泽东的八舅文玉钦之次子,比毛泽东长九岁,毛泽东称他为“十六哥”,晚年人称“文十六阿公”。文运昌毕业于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和湘乡县立师范学校,任过小学教师和中学庶务。他自幼与毛泽东交往十分亲密。
1910年,文运昌正在那所“非常新式的学堂”上学,他极力赞成毛泽东到该校读书。在取得父亲的同意之后,毛泽东随表兄文运昌来到了东山学堂。文运昌替他办好了入校注册手续,并作了他的入学担保人。表嫂刘氏还将毛泽东从韶山带去读书的青色蚊帐换成白色蚊帐。
这所学堂,便是毛泽东在离开风气闭塞的韶山冲以后,走进的第一个新式学堂——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当时,它是远近闻名的一所学校。1905年前称“东山精舍”“东山书院”,是地主豪绅培养自己子弟的地方,学费和膳费都有相当可观的津贴。可是毛泽东既不是湘乡人,又没有特殊的“背景”,因此有人不同意录取他。然而,在文运昌的帮助下和国文老师谭咏春的斡旋下,终于得到了校方的首肯,校长李元甫毅然决定录取这位“建国之材”。从此,毛泽东走进了这所学堂,在这里度过了最后半年的小学生活。他后来回忆这段生活时说:“我随表兄到那所学堂报了名,我说我是湘乡人,以为这所学堂只招湘乡人。后来我发现这所学堂招收各地学生,我就改用湘潭的真籍贯了。我缴纳了一千四百个铜元,作为五个月的膳宿费和学杂费……这是我第一次到离家五十里以外的地方去。那时我十六岁。”
在东山高等小学堂,毛泽东除了埋头读中国古代的历史以外,还喜欢读外国的历史、地理及各种新书籍。当时流传到该校的新书报很少,他经常向表兄文运昌借书。文运昌说:“相公借书,老虫借猪,所以还是要先打条子后拿书啊!”因而毛泽东借书有借条,还书有便条。毛泽东常常把卷了角的书放在凳子上,用手小心地压平,然后“完璧归赵”。同时,文运昌也多方寻找新书报向毛泽东推荐,以满足他强烈的求知欲。在文运昌推荐的进步书籍中,令毛泽东爱不释手的书刊有两种:一种是郑观应的《盛世危言》,一种是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这两个刊物,倡导民主进取精神和康有为的改良运动,毛泽东最感兴趣;同时,梁启超的“笔端常带感情”的文章,也使毛泽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读了又读,默记于心。因此,康、梁二人便成为毛泽东此时最钦佩的人。这两种报刊对引导毛泽东接触新思想起了关键性的作用。难怪毛泽东要“非常感谢”这位为他提供书报的表兄了!
1915年寒假,毛泽东由湖南第一师范回家过春节,来到外祖家向八舅父母拜年,顺便向文运昌归还了《盛世危言》和《新民丛报》,并留下了一张还书便条:
咏昌先生:
书十一本,内《盛世危言》失布匣,《新民丛报》损去首叶(页)。抱歉之至,尚希原谅。
泽东敬白
正月十一日
又“国文教科”二本、信一封。
《盛世危言》是毛泽东接触到的第一本讨论社会政治问题的著作,这本书让毛泽东心灵震撼。他说:“《盛世危言》激起了我恢复学业的愿望。”
读书打开了毛泽东观察社会、了解世界的视窗,萌发了他的爱国爱民情怀。
毛泽东在东山高等小学堂读完了半年书,这年期考后,毛泽东成绩优异,校长李元甫和老师们共同推荐他去长沙湘乡驻省中学堂读书。1911年春,毛泽东来到长沙进入湘乡驻省中学堂读书。
此后,毛泽东在长沙求学和从事革命活动,文运昌留在乡下勤耕度日。两人时聚时散,但频通音信,相互勉励。1920年冬,毛泽东从长沙回到韶山,教育全家弟妹干革命。文运昌闻讯赶往韶山上屋场,与毛泽东相见。当晚,两人围炉向火,畅叙离情,遇反动军阀派枪兵前来围捕,幸有人持灯向毛泽东示意。毛泽东觉察后,迅即从后山跑出脱险。文运昌却被捕至清溪大塘湾。后经多方营救,方获保释。
大革命时期,文运昌与共产党员邹祖培等在湘乡凤音乡开展农民运动,并担任秘书等职。1927年“马日事变”后,由于白色恐怖,他被迫出走广东,投奔粤军第三军第一师师长贺瑞庭(湘乡四都大坪人),充任咨议,继而任广东揭阳县枫口警察所所长。1929年由穗返湘,一度闲居家乡。次年,他随姑表兄王季范到长沙衡粹女子学校任职,后任长郡中学庶务,继续从事教育工作。1937年12月,文运昌在长沙南门外36号收到毛泽东从延安寄来的亲笔信,深受鼓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文运昌于1950年5月将珍藏几十年的毛泽东父母遗像、毛泽东兄弟三人同母亲的合影等重要文物献交国家。1951年,文运昌被聘为省文物保管委员会委员,后改聘为省文史研究馆馆员。1954年,文运昌被选为湘乡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他经常通过书信向毛泽东反映乡间情况,先后六次上京与毛泽东会晤。1961年文运昌病逝后,其子文凤良遵照他的遗嘱,将《经史子集》《资治通鉴》《江汉演义》等古籍线装书送交韶山毛泽东旧居收藏。
(作者单位:湖南省档案馆)
- 新湘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