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如何推进理论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这一重要论述深刻表明,要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需要解答好两个问题,一个是厘清好理论与实际、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一个是运用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更好地用以指导具体实践。
基于认识论:理论与实际必须“相结合”
“实际”是从认识论视角切入而得,是人们对客观存在事物以及事物发展状态的主观认知与评判。这种认知与评判,有正确与错误之分,也有全面与片面之别。理论与实际的关系落脚点在于“相结合”,“相结合”侧重于两个不同事物关系的紧密与加固。而现实中,这种“相结合”会呈现出不尽相同甚至截然相反的样态。
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有过结合得很好的时候,也有结合得不好的时候。实践反复证明,只有正确、全面地认知和把握了基本国情、历史文化、发展阶段等具体实际,只有将理论与实际真正结合起来,才能推进中国实践的大发展,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大创新。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和党的二十大报告反复强调,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强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一方面是要运用其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中国的问题,而不是将其教条化;另一方面是要科学分析和准确把握正确的、全面的客观事实,实现理论与实际的真结合。
中国当前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依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转变。同时,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等具体实际都前所未有。因此,只有准确把握最大的实际与方方面面的具体实际,才能在真结合、结合好中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大进步大发展。
基于本体论:理论与实践必须“相统一”
“实践”是从本体论视角切入而得,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以及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过程。这种客观存在及其发展变化,不以人的认知和判断而改变,是理论得以形成和提出的基础,也是理论不断创新和发展的条件。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落脚点在于“相统一”,“相统一”侧重于同一事物不同方面的内在关联及其相适应、相耦合。理论与实践自始至终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可分割、不容割裂。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实践性本质特点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同实践相统一。脱离了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脱离了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理论只有与实际紧密联系,才能发挥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实现自身的价值和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我们要在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的根本统领下,不断实现理论与实践在“相统一”中创新发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基于“六个必须坚持”:继续推进理论与实践“双创新”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在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于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并用以指导实践。理论与实践的内在关系及其耦合决定了创新内涵着理论与实践的“双创新”,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互为条件、互为目标,二者同向同行、协同推进。
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永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和指导力,就要牢牢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党的二十大报告在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中,明确提出“六个必须坚持”,即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这六个方面相互交织、相互支撑,构成一个逻辑缜密的有机整体,是新时代推进理论与实践创新的根本遵循。唯有基于“六个必须坚持”指导下依赖实践创新的理论,才能续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才能续写解答中国之问、时代之问、人民之问、世界之问新篇章,从而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在世界舞台上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实践力量。
(作者系吉首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湖南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吉首大学基地研究员)
- 新湘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