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州文旅赋能乡村振兴案例入选全国干部教育培训教材——多年深耕成就经典案例
第六批全国干部学习培训教材日前出版,《文化和旅游激活乡村“沉寂资源”——湖南湘西州探索文化和旅游赋能乡村全面振兴发展新路径》入选该批教材的《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案例选:文化·社会篇》,是湖南省唯一入选案例。该书共收录全国7个案例。
全国7个案例,湘西州为我省唯一入选
“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过程中,湘西州立足地域特色,明晰发展思路,把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放在乡村全面振兴大格局中去谋划,与乡村振兴战略进行科学统筹、同步推进,逐渐构建了湘西地区文化热、旅游火、全域美、百姓富的崭新格局,其工作思路和方法举措具有一定启发性。”全国干部培训教材案例编写小组这样评价。
第六批全国干部学习培训教材由全国干部培训教材编审指导委员会组织编写,习近平总书记作序,共9本,包括4本理论教材和5本《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案例选》,由人民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出版。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独特的自然风光、丰富的历史遗存、多元的民族文化造就了得天独厚的文化和旅游资源禀赋。2023年6月4日至6日,全国文化和旅游赋能乡村振兴工作现场经验交流会在湘西州召开。时任文化和旅游部部长胡和平指出“湘西州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加快推动文化和旅游发展,探索出一系列文旅赋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好做法好经验”。2023年9月8日,由文旅部人事司牵头,邀请中央主要媒体和部分高校专家,与湘西州文旅广电局相关负责人一起组成案例编写小组,启动“湘西州文化和旅游赋能乡村振兴的探索和实践”案例编写工作。在中组部指导下,案例编写小组认真撰写、多次修改、反复校稿,历时近6个月,案例最终定稿。
弘扬红色文化,奏响乡村全面振兴“主旋律”
湘西州依托红色资源,弘扬红色文化精神,以红色故事激励广大党员群众团结奋进,创新“红色旅游+”产品开发模式,打造精品红色旅游路线,打响乡村红色旅游品牌。红色基因传承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红色文化奏响乡村全面振兴“主旋律”。
湘西州搭建红色教育平台,开展红色主题活动,打造党性教育生动课堂,让红色基因融入基层干部精神血脉。2023年,全国有83万余人次党员、干部到十八洞村参观学习。立足红色资源,让红色旅游景区串点成线。如龙山县以创建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为契机,主动融入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开发茨岩塘及兴隆街省革委会旧址、红军兵工厂及医院、县城烈士陵园等6个景点,形成县城-兴隆街-茨岩塘-召市红色旅游景观路线,与乌龙山-里耶-惹巴拉等景区连接,融入大湘西旅游圈及鄂西、渝东南、黔东南景点圈。“红色旅游+”模式突出创新创意,茨岩塘红色文化旅游小镇和甘露村红色文化旅游村,推出《二十三根麻纱》《三个独臂将军》《红色土家摇篮曲》等系列红色艺术作品,让游客更直观地了解红色历史,感受故事背后感人至深的精神力量。
激活“沉寂资源”,擦亮文旅品牌
湘西州作为湖南省唯一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通过保护性开发,激活乡土文化遗产,唤醒乡村“沉寂资源”,从“藏在深山人未识”到“一举成名天下知”。
推动“非遗+旅游”融合发展,让非遗得到更好展示。在景区,大量非遗通过旅游带动成功“破圈”,从“展品”变成“产品”,走出深山,“飞人寻常百姓家”。打通市场渠道,“老手艺”变为增收“新产业”。目前,湘西州有非遗工坊14家、生产性保护基地22个,直接从事非遗商品研发、生产、销售的企业达500余家,从业人员达10万余人。推动非遗资源向文创产品转化,“花开饰锦”银饰、“花开芙蓉”、“秦一刀”、“铜头纸镇”等50余类文创产品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
湘西州引育30名以上高级旅游管理人才、100名以上文化领域杰出人才、100名以上旅游企业管理人才,以及2000名以上优秀导游、讲解员,打造了一支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生力军。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助力乡村旅游开发建设。如龙山县八面山景区旅游开发公司的员工90%是当地村民,景区与当地7个村集体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每年给各村集体固定分红40万元,提供就业岗位约260个。深化产业融合,做好“旅游+”和“+旅游”文章,推进农旅、茶旅、工旅等产业融合,不断放大“一业兴带动百业旺百姓富”的综合效应。
经过多年深耕,“神秘湘西”成为响当当的文化和旅游品牌。
- 新湘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