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把握好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三个关键词

作者:本刊编辑部 来源:2024年第10期 发布日期:2024年05月27日 10时52分19秒 编辑:陈家琦

关键词副本.png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习近平总书记对“三农”工作始终高度重视,念兹在兹。今年3月在湖南考察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对“三农”工作作出系列重要指示,强调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是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应着重抓住三个关键词。


关键词一:两个要害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悠悠万事,吃饭为大。

自新中国成立之日起,解决好数亿至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国家粮食安全,高屋建瓴地提出了新时代国家粮食安全系列新战略。这次在湖南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湖南扛起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抓住种子和耕地两个要害,加快种业、农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殷殷嘱托,既强调了国家粮食安全的问题,又指明了解决的方向。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只有把牢国家粮食安全,才能夯实乡村振兴之路,才能筑牢科学发展之基,才能汇聚强国复兴之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之所以能够实现社会稳定、人心安定,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但也必须清醒地看到,“紧平衡很可能是我国粮食安全的长期态势”。以2023年为例,尽管我国粮食产量高达6.95亿吨,粮食生产“二十连丰”,但我国粮食进口仍达1.6亿吨,同比增长11.7%。由此可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课题,任何时候这根弦都不能松。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关键在于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而种子和耕地就是“两藏”战略的两个要害。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只有把这两个要害抓住了,才能从根本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红线要守得牢,良田要用得好。我国用占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0%的人口,但耕地也因长期高强度利用而退化加剧,同时随着城镇化、工业化快速推进,优质耕地资源也有所流失。因此,必须采取“长牙齿”硬措施,坚决遏制“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同时改革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确保18亿亩耕地这条红线一定要守住,千万不能突破,也不能变通突破。要通过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力提升耕地质量。

继续提高产量,靠扩大面积空间有限,重点还要提高单产,种子就成了关键中的关键。一定要加快农业生物育种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努力在基因编辑、智能育种等前沿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全面振兴种业。要做优做强一批种业龙头公司,加快打造种业振兴骨干力量。只有让更多拥有自有品种的优势企业成为种业市场的供应者、品种更新的推动者,才能真正实现种源自主可控,才能做到中国人的饭碗里主要装中国粮。尽湖南所能,解国家所需。作为农业和种业大省,湖南应以岳麓山实验室为依托,大力推进“生物技术+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全力培育消费者青睐的粮食品种,勠力将岳麓山实验室打造为世界一流“种谷”。


关键词二:两个“大观”

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维护国家粮食安全,还必须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粮食安全与大农业观、大食物观两者一脉相承,相辅相成,是底线思维的具体表现。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又是粮食安全内涵外延的深化和拓展,是观念的进一步革新、空间的进一步拓展、资源的进一步挖掘,它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和提升食物供给韧性明确了路径。

从201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次提出“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念”,到2017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再从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部署,“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多渠道拓展食物来源”,到习近平总书记这次在湖南考察时强调,“坚持大农业观、大食物观,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理念一以贯之,路径愈发清晰。立足农业农村发展新形势,顺应食物消费结构新变化,坚持大农业观、大食物观,是党中央对于未来我国粮食安全问题主要矛盾的科学认知,是着眼于食物安全保障的战略部署,是面对国际风云变幻坚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执着追求。

坚持大农业观,关键要从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力,着力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要全盘考虑整个国土资源,充分挖掘资源禀赋优势,积极发挥特色产业和地标产品的带动作用,大力发展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并举、种养加一体、产加供销贯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化大农业。要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升级、产业协同等手段,构建立体、循环的农业产业链,助力农业强国建设。树立大食物观,要在保持生态平衡的前提下,向耕地草原森林海洋、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要从转变消费结构发力,推动需求侧管理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效协同,进一步提高膳食质量和营养健康水平,从单纯地关注粮食供给“够不够”,上升为食物质量“优不优”,膳食营养“好不好”。

要成其“大”,必历其“新”。坚持大农业观、大食物观,要学会用新观念代替旧观念,用新技术代替旧技术,用新的生产方式代替旧的生产方式。更关键的,是要学会向农业新质生产力要食物。同时,必须在全社会树立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新风尚。只有达成共识,凝聚力量,全社会形成共同维护食物安全的良好氛围,才能真正将大农业观、大食物观落到实处。


关键词三:一条底线

贫困治理是全球发展治理的核心议题,也是实现全人类共同发展的关键领域。进入新时代,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减贫道路。但是,由于部分脱贫人口缺乏劳动技能就业增收困难、脱贫地区产业市场竞争力低等原因,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仍然面临诸多风险和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强调,要落实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湖南作为农业大省,尤其作为精准扶贫首倡地,必须扛牢首倡地政治责任,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

守住底线,方能致远。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当务之急要建立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机制,坚持常态化监测与集中排查相结合,精准分析返贫致贫的潜在因素,对易返贫群众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要完善常态化救助制度,对不同人群针对性地采取社会救助、医疗保障、帮助就业、发展产业等帮扶措施,加大对重点地区帮扶支持力度,帮助脱贫地区努力提升自我发展能力,切实避免规模性返贫和新的致贫。同时,应保留和完善脱贫攻坚期间建立的政府兜底保障体系,更加有效织密织牢民生保障网,确保依靠政策兜准底、兜稳底、兜牢底,更好地发挥社会安全阀作用。

工作不留空档,政策不留空白。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有效衔接,是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长效机制所在。对于脱贫对象,既要“扶上马”,还要“送一程”。增加就业是最有效的“扶上马”方式,要通过加强技能培训、促进就地就近就业、深化劳务协作等多措并举,进一步夯实脱贫群众就业增收基本盘。发展产业则是“送一程”的最佳方式,也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支撑,更是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的根本举措。要因地制宜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促进产业提档升级,从而形成脱贫人口持续增收、脱贫地区稳定发展的长久动力。

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首要之责,唯有久久为功、善作善成,方能完成这一重大政治任务。

下一篇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