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做好工作一定要打破思维壁垒

作者:鲁闻恋 来源:2024年第20期 发布日期:2024年10月23日 10时48分30秒 编辑:陈家琦

未标题-8.png


当今世界瞬息万变,认知能力的提升是个人成长的核心,也是事业成功的重要因素。然而,许多人在提升认知的过程中常常遇到思维壁垒,从而限制了我们的知识增长,阻碍了我们对世界的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决破除条条框框、思维定势的束缚,深入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紧密结合实际,打破思维定势,转变思想观念,紧盯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影响和制约高质量发展的问题短板及其根源,开展靶向治疗”。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高质量发展,必须勇于打破固有思维和方法。


常见思维壁垒的表现形式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努力学习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防止出现“新办法不会用,老办法不管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的情况。但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被思维壁垒所桎梏无法适应新形势的现象,其主要表现形式有以下四种:

一是面对工作,不能开拓创新。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常常会碰到有些人不经过任何调查研究,遇事就说“以前怎么干,现在就怎么干”,事事都以“别人怎么搞的”为根据。这部分人已经习惯于“寻找模板”“生搬经验”“套用模式”,而不是遇事先分析现状。他们不愿突破,不愿创新,直接将过去的、别人的经验生搬硬套用于当下的实际工作,从根本上违背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二是面对困难,不能深思细虑。“困难与折磨对于人来说,是一把打向坯料的锤,打掉的应是脆弱的铁屑,锻成的将是锋利的钢刀。”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是难免的,但有一部分人变成了“被打掉的铁屑”,而且是主动去成为“铁屑”。在面对困难时,这些人本能的反应就是“我做不到”,最后还要安慰自己“我已尽力”。因为他们的思维始终局限在“没办法”之中,最终面对困难也必然是选择绕道而行。

三是面对挑战,不能振作有为。我们在工作中面对挑战时,有些人往往要衡量一下应对挑战的风险与收益,多数人会觉得收益遥不可及、风险就在眼前,甚至会有“有了收益不一定是自己获益,但出了差错一定是自己担责”的心思。这些人的普遍想法就是“平平安安占位子、舒舒服服领票子、庸庸碌碌过日子”,对于风险极力避免,但有时迫于上级压力不得不做一些“面子工程”,从而达到掩人耳目之目的。实际上做的事虽说没有错处,但没有用处。

四是面对错误,不能反思自省。正确与错误是对立统一的,在一定条件下会互相转化。客观对待错误,总结吸取教训,找到解决路径,错误就会向正确转化。但有些人在工作中发生错误,第一反应是找客观理由,别人指出问题也不能虚心接受。殊不知“苦口良药利于病”,一次次将别人指出的错误阻绝回击,也就断绝了成长进步的途径。


产生思维壁垒的主要原因

事物是客观的存在,想法是主观的意识,认识事物、改造事物的正确方法是让主客观相符合。反之,若主观与客观相背离,意识不能正确反映事物,思维壁垒就会出现,主要成因具体讲有四个方面:

一是经验主义膨胀。不对当下的客观实际进行研究分析,主观地认为过去的经验总能适用于当下。过去的经验与现实的情况存在着某种联系,以往的经验也曾反复用于工作实践中,没出过问题,有时甚至也很好用,使得人们形成极端的经验主义,产生思维壁垒。“当你手里拿着一把锤子时,你看什么都像钉子”,看待当下的新工作、新情况,都感觉就像以前钉过的“钉子”,认为一把锤子就能解决一切问题。

二是学习积累不够。从个人知识面出发,由于学习积累不足,导致头脑中储存的知识量不够,平时又不善于思考,视野不够开阔,始终局限于自己的知识领域。此时,某一困难的解决办法实际上就在那里,但由于自己能力有限,无法找到解决办法,从而形成了困难无法破解的思维壁垒。

三是畏缩恐惧作祟。从个人感性认知出发,遇到了挑战就权衡利弊,主要是因为这些人将注意力集中在了风险与收益上。从根本上说,其实就是未来结果不确定性导致的“恐惧心理”在作怪。恐惧会影响我们对于客观事物的判断,让人们丧失原本具有的认知能力和思维优势,形成思维屏障,从而致盲“双眼”,使人们忘记了自己的初心使命,为了“求稳”而做出“避险”的选择。

四是自负情绪影响。从片面的自我认识出发,屏蔽了客观自我审视的功能,强烈的自负情绪使其不能或不愿主动地进行自我剖析,一味地坚持外因决定一切。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不遗余力证明个人的正确,想方设法寻找外界的错误”的思维模式。在这种思维模式下,这些人不断巩固自我认知的片面性,并最终形成了自负自傲、故步自封的思维壁垒。


突破思维壁垒的方法路径

我们在寻找突破思维壁垒的路径的时候,应该把握住主客观相背离这一主要矛盾,在具体问题上下功夫,养成不断改造和完善思维模式的习惯。

运用辩证思维,不让经验变成偏见。我们需要坚持用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眼光看待经验。破除“经验论”的思想,找准过去到现在因发展而产生的新的变化。既要看到经验对现实工作具有指导作用的一面,也要看到其与现实工作不相适应的一面,将经验进行扬长避短、去粗取精的改造,使经验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丰富、不断与时俱进、不断将既有经验转化成为适用于当下的指导方法。

不断积累知识,不让无知成为桎梏。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已经召开,全面深化改革掀开新的篇章,新时代自然会有新困难,化解新困难需要新思维,形成新思维需要我们不断获取新知识。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有人说,每个人的世界都是一个圆,学习是半径,半径越大,拥有的世界就越宽广。”持续延长我们拥有的“圆的半径”,就是要通过学习努力让知识不断地积累、更新、迭代,让其成为攻坚克难的力量源泉,从而不断提高我们认识新情况、解决新困难、处理新问题的能力与水平。

着力锤炼心智,不让恐惧支配行为。恐惧来自人们对客观事物发展变化主观的、感性的反映,它往往是对未来结果的一种担忧。其实,当我们将注意力从思前想后的恐惧上转移至当下工作中,意志坚定、脚踏实地地向前迈进,未来的困难往往会迎刃而解。因此我们应当不断锤炼心智,避免因受恐惧情绪支配而畏缩不前,我们的头脑就能做出理性的判断,正确面对和处理困难和挑战。

坚持反躬内省,不让自负影响进步。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第一位的;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是第二位的。因此,我们要想更好更快地解决问题,从自身下手可能比改变外界条件来得更有效率。遇到问题不是一味地否定外界,而是将审视目光转移至自己的身上,承认自己的不足并从中吸取教训,从而改变自我、超越自我,才是高效明智之举。正如《道德经》所言:“自知者明,自胜者强。”我们自知、自胜的过程才是不断变强、成长进步的过程。

如今,我国改革已经步入“深水区”,我们更要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突出改革重点,讲求方式方法,不断突破思维壁垒,更高质量完成中心任务,为实现战略目标增添动力。

(作者系国际战略问题研究员、军事学博士)

下一篇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