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赏析 | 凝心聚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好制度

作者:茅文婷 来源:2024年第20期 发布日期:2024年10月23日 10时52分25秒 编辑:陈家琦

未标题-9.png


9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大会上强调,要进一步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好、完善好、运行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实现新时代新征程党和人民的奋斗目标提供坚实制度保障。本期我们节选刊登毛泽东《关于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几点说明》一文,并刊发赏析文章,旨在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充分认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和实际、体现社会主义国家性质的好制度,是能够有效凝聚全体人民力量一道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好制度。

2024年9月14日,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进一步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好、完善好、运行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实现新时代新征程党和人民的奋斗目标提供坚实制度保障。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艰辛探索长期奋斗的成果,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起来的全新政治制度,是人类政治制度史上的伟大创造。回顾历史,1954年9月,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国家根本政治制度正式建立。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新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共同纲领》明确规定了的。但新中国成立之初,考虑到人民解放战争还没有结束,各种基本的政治社会改革工作还没有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经济也需要一个恢复时期,因而采取了在中央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在地方通过逐级召开人民代表会议的方式,逐步地向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过渡。到1952年,一方面,国家各项工作走上新的轨道,人民的组织程度、觉悟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另一方面,随着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全面展开,加强国家政治、法律上层建筑领域的建设,更好地为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成为迫切需要。1952年9月,此前执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已经届满。根据中共中央提议,1953年1月13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会议,正式作出《关于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决议》,决定于1953年召开由人民用普选方法产生的乡、县、省(市)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并在此基础上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同时决定,成立以毛泽东为主席,朱德、宋庆龄等32人为委员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起草委员会;成立以周恩来为主席,由23名委员组成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选举法起草委员会。两个起草委员会中既有共产党的领导人,也有各民主党派及其他方面的人士,具有很广泛的代表性。正是在这一天,毛泽东从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根据、作用、可能和困难、对各党派阶级团体是否有利等四个方面作了说明,强调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共同纲领》的规定,是在中国发扬人民民主的需要,经过努力,可以克服困难,把选举工作搞好,把一切爱国者、能够团结的人都团结起来共同建设新中国。

经过1953年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选民登记、基层选举、召开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等一系列紧张有序的筹备,1954年9月15日至28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隆重召开。大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它把中国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政治制度用根本大法形式确定下来,指明了为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继续奋斗的正确道路。它还确立了国家体制的格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即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国务院即中央人民政府,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意味着中国政治从根本上实现了由少数人掌握政权、绝大多数人受压迫被剥削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的伟大跨越,这在几千年历史上是从未有过的,实现了中国政治制度的伟大变革。

70年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党的领导下不断巩固、完善、发展,展现出蓬勃的生机活力,有效保证了我国始终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创造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提供了重要制度保障。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显著政治优势,习近平总书记系统总结为五个方面,一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保证党领导人民依法有效治理国家的显著优势;二是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显著优势;三是贯彻民主集中制、保证国家政治生活既充满活力又安定有序的显著优势;四是保障全面依法治国、实现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的显著优势;五是具有维护国家统一、保障国家长治久安的显著优势。这五个方面深刻说明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什么立得住、行得通、真管用。实践也证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和实际、体现社会主义国家性质、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好制度,是能够有效凝聚全体人民力量一道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好制度。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坚持“两个结合”,持续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论和实践创新,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要求,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必须坚持用制度体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必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坚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坚持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作用,必须坚持按照“四个机关”要求加强各级人大建设。这“八个必须坚持”,既相互贯通又有机衔接,阐释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和人大工作的大方向、大原则、大道理,把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升到了新高度。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把“聚焦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推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更加健全”作为“七个聚焦”的重要内容,明确提出“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建设。坚持好、完善好、运行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这次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从“保证全面有效实施宪法法律的重要作用”“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导作用”“人大监督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在密切同人民群众联系中的带头作用”四个方面进一步阐述了如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好、完善好、运行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推动人大工作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努力方向。

充分发挥人大保证全面有效实施宪法法律的重要作用,就要坚决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确保宪法法律得到有效实施,确保各国家机关都在宪法法律范围内履行职责、开展工作。充分发挥人大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就要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加快完善体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法律制度,保障公民各项权利得到有效落实。充分发挥人大监督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就要担负起宪法法律赋予的监督职责,推动宪法法律规定的实施和“一府一委两院”正确行使职权、依法履行职责,确保任何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权力都要受到监督和制约。充分发挥人大在密切同人民群众联系中的带头作用,就要确保人大代表站稳政治立场,忠实代表人民利益和意志,接地气、察民情、聚民智、惠民生,当好党和国家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

70年前,毛泽东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开幕词中满怀激情地说:“我们有充分的信心,克服一切艰难困苦,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共和国。我们正在前进。我们正在做我们的前人从来没有做过的极其光荣伟大的事业。我们的目的一定要达到。我们的目的一定能够达到。”今天,我们正处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继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不断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和新时代人大工作取得新进展,不断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必将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更加坚实的根本政治制度保障。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