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面向全球 以“研”塑城
——长沙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综述

作者:卢小伟 来源:2024年第24期 发布日期:2024年12月23日 10时48分35秒 编辑:胡雅南


面向全球 以“研”塑城.jpg


千里湘江,注洞庭、入长江、连大洋。

千年长沙,承历史、共时代、向未来。

2023年初秋,中共湖南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作出“建设长沙全球研发中心城市”重大决议,长沙扛起“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省会担当,吹响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的嘹亮号角。

以时代之为践行殷殷嘱托。一年多来,长沙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快马加鞭,成果丰硕——

长沙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7842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3%,各类创新平台增至3167家,攻克关键核心技术123项。2023年,长沙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首次超过3%,达到3.27%。

11月下旬,知名全球性出版机构施普林格·自然在2024中关村论坛系列活动上发布《自然》增刊——“自然指数-科研城市2024”。“自然指数”显示,长沙居全球科研城市第23位,较去年上升7个位次。

敢为天下先的长沙,正以“全球”之名,逐梦世界。

以“全球”为坐标,崛起科创高地

又是一年行将结束,放眼长沙一江两岸,科创征程却步履不停。

马栏山,一片“策马”奔腾、驰骋梦想之地。12月6日,在2024视听中国马栏山微短剧创投交易活动现场,“马栏山微短剧产业联盟”组建亮相。长沙视频文创产业发展,再添新动力。

此前半个月,由中南大学、长沙经开区、三一集团联合打造的“中南·三一科技城全球AI数实融合产业科创基地”正式发布并签约。科技城集合麦肯锡、SOM、Foster等全球顶级机构,将打造成为人工智能底座,为“工程与建筑”“矿山与物流”“风电与新能源”三个生态赋能,实现产业再腾飞。

尖山湖畔,由北京大学长沙计算与数字经济研究院领衔的“算力网络构建关键技术”已取得重大突破。

在岳麓山实验室,油菜、优质柑橘、耐盐碱辣椒等品类,正紧锣密鼓地进行种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正加速推进,科技创新深度融入国家发展全局。放眼国内,从京沪到粤港澳大湾区,从武汉到西南成渝,以科技创新培育新质生产力,无不被持续置顶、深度耕耘。

全力锚定“全球研发中心城市”的长沙,既有一展宏图的底气,又以“全球”为坐标制定了清晰的实施路径。

提出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战略目标后,长沙先后出台《关于全力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 奋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的实施意见》《长沙市全力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的若干政策》《长沙市高水平国家级创新平台体系培育措施》等文件,制定了具体的时间表、任务书与路线图,明确了七大重点任务、20条支持政策。

发展目标瞄准全球——坚持功能布局基于全球、研发任务源自全球、研发资源来自全球、研发成果用于全球,引育一批高水平创新平台,全面、系统、深入推进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建设。

进阶之路直指全球——2025年,全球研发中心城市框架基本形成;2030年,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初步建成;面向未来,全面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全球研发中心城市。

过去一年多,长沙按照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战略目标与实施路径,在构建“高水平创新平台、高能级产业集群、高层次人才队伍、高效能成果转化体系、高品质创新生态”的工程图上大笔写意、工笔雕琢,其势渐成。

打造研发集聚区,提升科创能级

沿长沙潇湘南路一路往南,在沿江堤岸与暮坪湘江特大桥(在建)合围区域,繁忙的工地上,一些“长”出地面的建筑物正渐渐成型,部分建筑有望年底封顶。

这里是位于湖南湘江新区大王山南片区的湘江科学中心,属湘江科学城首开区范围,包含交易展示中心、科学交流中心、科技服务中心、湘江院士港、湘江创新港5大板块,整体计划于2026年竣工。从空中俯瞰,湘江科学中心如山枕水、连洲为城,将崛起为长沙新的科创高地。

建设全球研发中心七大重点任务,位列第一的就是“研发企业(中心)集聚工程”。

研发企业(中心)是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和平台,能形成创新资源的集中优势、创新要素的集聚效应;同时,还能吸引世界500强企业研发中心落户,为长沙科技创新提供强有力支撑。

根据规划,长沙按照“一城一区三基地”的空间布局打造研发集聚区。“一城”,即湘江科学城——北靠岳麓山大学科技城,南融湘潭九华经开区,是长株潭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重要接合部、湘江西岸科创走廊的重要节点,集聚全省主要的高科技企业及科创平台。

去年底,湘江科学城重大项目集中开工。今年2月,中南大学智能交通研究中心、高速铁路建造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产业化基地揭牌,落户湘江科学城智能传感与网联产业基地。

湘江科学城建设犹酣,浏阳河智谷、长沙BIM智谷、开福科创谷、海归小镇研发中心、松雅湖未来科技城等重大载体也加速建设。以省“4+4”科创工程为引领的高水平创新平台建设,正释放强大的磁场效应——

构建“1+2”国家实验室培育体系,获批战略性稀有金属矿产高效开发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新增国家级创新平台11家,其中全国重点实验室2家。

新增研发机构866家,月均新增72.2家,是去年前8个月的4.3倍,其中新增企业研发中心197家。全社会研发投入预计达500亿元。

德国大陆集团全球首家5G数字化超级工厂在长沙经开区启用,大陆集团中国区智能制造创新中心也落地长沙;索恩格汽车电动系统有限公司在长沙建设全球研发中心……

今年1—9月,长沙新设外商投资企业168家,同比增长20.9%。长沙外资企业已达1433家。截至目前,落户长沙的世界500强企业已达201家,再创新高。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调研指出,全球研发中心城市的特质之一,是研发机构、特别是跨国公司研发总部的集聚区。由此观之,长沙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已迈出重要一步。

2424T10A.jpg


摘取“皇冠明珠”,赋能产业集群

生物医药用高端机器人是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皇冠上的明珠”。在长沙楚天科技,医药检测机器人对药剂包装的气密性检测精度,最高达到5微米。目前,这套机器人产品已被欧洲客户抢先购买。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强调:“关键核心技术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从2021年起,湖南连续四年提出十大技术攻关项目。在2024年湖南十大技术攻关项目中,“楚天科技医用高端机器人”名列第一位。

研发能力是全球研发中心城市最基本、最核心的构成要素,而衡量研发能力高低的关键指标,就是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数量。长沙大力集聚研发企业(中心)、建设国家级创新平台,集中“智慧大脑”,攀登关键核心技术高峰。

一年多来,随着更多研发企业(中心)的加速落地,以及湖南四大实验室实体化运行,长沙持续研发并不断突破种业、制造业、先进计算与人工智能、精准医学等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累计达123项,含8.61米盾构机主轴承、8英寸碳化硅外延设备、6000米级深海重载采矿平台等全球领跑和自主可控技术21项。

对产业培育、经济增长来说,攻克技术只是第一步。如何把研发资源、智慧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长沙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探索“先投后股”等转化模式,建成15家技术转移转化基地、10个知识产权转化中心,推动科技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今年以来,长沙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10.1%,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合同本地转化率提升至56.6%。

研发攻克技术,成果落地转化。在科技创新赋能下,以工程机械集群、新一代自主安全计算系统集群等3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2个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为龙头,“长沙集群”正在加速迈向世界舞台。

在先进制造业集群带动下,今年前9个月,长沙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5%,电子信息、有色金属、食品制造等产业实现两位数增长。

人与城双向奔赴,青年逐浪前沿

一年多前,当长沙提出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时,“能不能”的疑问随之而起。如今,当“成绩单”亮出时,人们不禁又问:长沙为什么行?

因为有真金白银的支持政策——世界500强企业研发中心在长沙落地,按“一事一议”给予最高10亿元支持,并按每年研发投入增量部分的10%给予最高1000万元支持。

因为有持续优化的科研环境——探索形成“政府引导+政策保障+金融支撑+全链条服务”科技创新模式,构建“成果转化基金+知识价值信用贷款”多元投入体系,不断激发研发热情。

因为有礼贤下士的满满诚意——把最好的地块留给科研机构,把最好的风景留给科创人员……

诸多因素中,对高端人才、特别是青年人才的重视与吸引尤为重要。

一年多来,长沙积极培引高层次科技人才,着力发挥校友、湘商作用,培育杰出青年科技人才,优化科技人才激励机制。出台全球研发中心城市人才政策“十条”,构建涵盖战略科学家、高端人才、技能人才、海外英才、青年俊才的政策体系。

一年多来,长沙新增国家、省级科技人才670人,新认定市级高层次人才632名,企业研发中心集聚人才近6000人,在长外国专家增加14%,获评2023中国年度最佳引才城市。

针对青年俊才,长沙从学习、生活、创业等各个方面持续擦亮年轻人友好城市底色。围绕全市17条产业链,建设10家“青年科技创新工作室”,凝聚300名以上青年科技工作者和30个以上青年科技攻关团队。

友好之城与青年双向奔赴,2023年年底全市常住人口为1051.3万人,平均年龄37岁,低于全国人口平均年龄。

作为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生力军,如今,长沙青年在工业机器人、信创操作系统、无人驾驶、北斗产业等领域组织研发攻关,在国内和世界科技前沿领域展现“青创”力量。

未来5年,长沙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将进入关键期。由政策、平台、技术、产业、人才、环境等共同构成的高品质创新生态,正推动长沙加速融入全球创新体系,让一座城市的壮志雄心更快变成现实。

下一篇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