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和森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应有之义。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通过聚焦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普及和运用问题,中国共产党使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和精神面貌发生了重要变化。作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和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蔡和森结合中国革命具体实践,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地位、基本内容和主要对象等问题作出了深刻思考,形成了较为系统完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为我们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供了宝贵经验。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地位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锻造先进革命党的关键环节。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成熟的重要基础和根本标志。没有先进理论武装的政党不可能成为先进的党,没有先进理论武装的党员不可能成为先锋战士。一方面,蔡和森深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对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性,在谈到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的思想理论建设时指出:“真正的革命党,如无革命的理论是不行的,故一个革命党不仅要有好的组织、好的政策,尤其要有革命的理论来把思想统一,然后才能领导革命到正确之路。”。另一方面,蔡和森强调中国共产党应当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和教育以启发广大工人的阶级意识和阶级觉悟,在阐述工人阶级“要有明白的阶级意识”以担当完成为民族共同利益和无产阶级自身利益奋斗的重大责任的基础上,指出中国共产党“应在思想上坚固工人阶级的阶级争斗的意识”,从而有效巩固工农关系、不断扩大联合战线,推进革命形势继续向前发展。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捍卫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五四运动后,在赞成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的推动下,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蓬勃兴起,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成为一股有相当影响的思想潮流。但与此同时,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潮甚嚣尘上,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以更好地同各种错误思潮作斗争,是捍卫马克思主义、扩大马克思主义思想阵地的应有之义。在同无政府主义、机会主义和合法马克思主义等错误思潮作斗争的过程中,蔡和森强调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帮助倾向于马克思主义的进步分子划清同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流派的界限,指出“党的革命理论是要经过长期间的各种争斗才能形成的”;面对帝国主义的文化侵略,蔡和森在指出国民的奴隶心理是“英美帝国主义在中国长期宣传与愚弄的结果”的同时,提出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注重“在民众中宣传揭破列强对华政策的新式假面具”。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基本内容
坚持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注重经典著作的翻译和宣传。随着马克思列宁主义在知识界的广泛传播,学得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中国先进分子非常重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在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后,更是尤为重视广大党员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提高。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员,蔡和森注重通过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原著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在赴法勤工俭学后的不到半年的时间里,蔡和森在刻苦学习法文、攻读马列原著的基础上,用“霸蛮”精神翻译了《共产党宣言》《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无产阶级革命和叛徒考茨基》等著作,为研究和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做出了极重要的贡献。在上海平民女子学校和上海大学兼任教师、主讲《社会进化史》课程时,蔡和森在充分阅读《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国家与革命》等书籍和文章的基础上,编写了长达15万字的教材,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影响了一大批追求进步的青年。
坚持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应用到中国实际所形成的理论。自成立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立为指导思想。然而,要真正解决中国革命所面临的问题,还必须注重把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崭新的思想武器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时,蔡和森在指出“马克思的革命说完全立于客观的必然论之上,革命既是必然”的基础上,提出:“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在世界各国共产党是一致的,但当应用到各国去,应用到实际上去才行的。要在自己的争斗中把列宁主义形成自己的理论武器,即以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的精神来定出适合客观情形的策略和组织才行。”此外,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具体实践中,蔡和森还着重强调“对宣传工作的决议案,应完全站在革命的观点上作公开的宣传,实际上要与群众发生密切关系,引导群众到党中来”,进而推进人们不仅能够学好、学懂马克思主义,而且能够把马克思主义运用到中国的实际斗争中。
三、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要对象
工农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核心对象。一方面,伴随着近代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在中国直接经营企业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发展,中国工人阶级应运而生。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中国工人阶级长期处于残酷的被剥削被压迫的地位,因而具有强烈的革命精神。另一方面,农业构成中国的经济基础、农民至少占中国人口三分之二以上且构成情况非常复杂,农民阶级既有作为被压迫阶级的革命性,也有与落后生产方式相联系的保守性。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出发,蔡和森不仅看到中国工农蕴含的伟大力量进而指出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是中国革命重要力量,而且看到工农文化素质、政治觉悟不高的客观现实进而提出增强对这一重要群体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基于此,他在担任中共中央机关报《向导》周报的主编期间,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写了一百余篇战斗文章,宣传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有效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与工农运动相结合的过程中得以广泛传播。
妇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特殊对象。在蔡和森看来,中国的妇女既有因其所受压迫之残酷而具有的革命性,也有因其所受宗法社会礼教遗毒之深重而具有的软弱性。在强调“女子的解放,是人类最后的解放”的基础上,蔡和森认为“应当在妇女中间多做宣传组织的工作”,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使妇女深刻认识到自身利益、不断提高自身觉悟、积极参加革命斗争,勇于打破陷自身于奴隶地位的现代政治经济制度的牢笼,进而推动相对来说比较沉寂的妇女运动如工农运动和学生运动般突飞猛进。1922年,为了培养妇女运动的骨干,上海党组织以中华女界联合会名义开办上海平民女校。作为上海平民女校的兼任老师,蔡和森非常系统全面地讲解社会进化史,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解释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着重分析了革命道路的长期性和曲折性,显著提升了女校学生争取自身解放的觉悟,为最终推动广大妇女成为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斗争的重要力量做出了突出贡献。
(注:本文系2021年度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青年项目“湘籍无产阶级革命家群体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研究”<编号:21B0142>阶段性研究成果。作者系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 新湘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