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挖掘民族文化 探索高校美育新路径

作者:李巧伟 向婷 来源:2025年第1期 发布日期:2025年01月03日 04时31分06秒 编辑:陈家琦

高校美育.png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的文化共同组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华民族文化。从古老民间艺术到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从悠扬的民族音乐到深邃的民间故事……无一不是中华智慧的结晶,蕴含着丰富的艺术形态、哲学思想与审美价值。高校作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阵地,需要积极探索,将丰富的民族文化融入当下美育教育体系之中,为学生提供更加多元化的审美体验,为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开辟新路径。

以民族文化为素材,构建跨学科美育课程新体系。中华美育精神作为传统文化的内核,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元素。高校应以培养审美与民族文化传承为己任,建设“新文科”视域下文、史、哲、艺、体、美等跨学科美育课程新体系。有序推进“互嵌式”课程,注重以学生为中心,课堂为载体,民族文化为素材,通过校本特色课程开发,将本土特色民族音乐、舞蹈、民俗等文化素材嵌入课堂,开拓学生审美认知;通过非遗课程体验,将非遗所代表的传统民族文化融入高校实践,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通过民族审美课程整合,增强学生民族文化身份定位与民族文化认同。由此自下而上形成以“校本特色课程互嵌—非遗体验课程互嵌—民族审美课程互嵌—中华文化精神互嵌”的塔层互嵌式美育课程新体系。

以民族文化为载体,打造数字化美育新平台。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高校作为数字化技术的创新高地与人才培育的摇篮,在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创新及传播等方面正发挥着愈发关键的作用。因此,高校应把握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的发展趋势,利用数字技术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提供助力。首先,将数字化采集与整理技术加以应用,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先进技术,对民族文化遗产进行全面、系统的数字化采集,强化高校在线展览、数字博物馆、非遗数字工坊等数字化平台建设;其次,将人工智能技术加以应用,把民族文化纳入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体系之中,结合高校民族文化系列精品课程,开发线上课堂、远程教学、公共课堂等数字化教学平台,推动高校与社会资源共享,促进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普及,为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

以民族文化为核心,强化思政美育教学融合新目标。高校承担着为党培育英才、为国造就栋梁的重大使命,是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核心阵地,理应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爱国主义精神、民族精神等一系列思政元素全方位融入教书育人的整个进程。积极深入挖掘诸如历史故事、传统节日、民间艺术等丰富多样的优秀民族文化,并将其与高校思政教育深度融合。凭借多元化的创新教学手段,推动民族思政元素深入校园、融入课程、进入课堂,充分发挥学校主阵地的关键职能,从而有效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坚定自信,达成深度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作者单位:长沙学院音乐学院)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200001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