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湘区委创办安源党校的历史贡献与经验启示
2015年12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安源党校是我们党成立最早的党校,并强调“从中央到地方建立党校体系,专门教育培训干部,是我们党的一大政治优势”。安源党校虽然存续时间不长,但它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在安源党校成立100周年之际,回顾中共湘区委创办安源党校的艰难历程及其历史贡献,总结我们党早期开展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历史经验,对于我们加强新时代党员教育培训工作、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中共湘区委创办安源党校的历史贡献
1924年12月,中共湘区委在工农革命运动不断发展之际,积极响应党中央关于“加强党的训练”的号召,在其领导的当时作为全国党员规模最大、党员中产业工人最多的地方党组织——安源地委创办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所党校,开创了我们党内集中培训党员骨干工作的先河,为党的教育培训事业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中共湘区委在组织领导安源路矿工人运动中高度重视党的组织建设和思想建设,为安源党校创办打下了基础。20世纪20年代初,中共湘区委领导和发动的波澜壮阔、影响全国的安源路矿工人运动,长达10年之久。1921年秋冬,毛泽东两次到安源路矿考察工人运动状况,确定安源作为湘区党组织领导工人运动的两个重点区域之一。至1922年2月,安源党、团组织均已建立,这是全国产业工人中最早的党、团组织,安源党建工作成为当时全国党建工作的典范。1922年初,李立三遵照毛泽东的指示,在安源创办了第一所工人补习学校,讲授文化知识,宣传马克思主义。到1923年,补习学校发展到7所。党的三大前后,安源党组织在工人学校内开设了“特别班”,专为“工人居领袖地位者”(多为党团员)实行“主义与政治上之训练”。这种训练,使党团员“对于主义这观念较前略有明确”。不久,遵照中共湘区委的指示,安源地委选送在“特别班”学习的安源工人消费合作社党小组长林育南、窿内党小组长刘昌炎、工人学校教员吴化之去苏联学习。这实为安源党校的前身。1923年京汉铁路二七惨案后,全国工人运动暂时转入低潮。中共湘区委指示中共安源地委坚决执行党制定的“弯弓待发”的防守策略,不仅使安源工人俱乐部“巍然独存”,而且还使之成为全国保护和培训党员干部的重要基地。至1924年12月,安源党员人数达198人(占全国党员人数的五分之一),团员达245人。随着党团员人数的不断增多,党团员中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参差不齐、非无产阶级思想的影响问题日益显现出来。1924年5月,中共中央执委会扩大会议通过了《党内组织及宣传教育问题决议案》,指出:“党内教育问题非常重要,要设立党校养成指导人才。”根据中央指示精神,中共湘区委审时度势,指导安源地委迅速筹办安源党校。当年10月28日至11月10日期间,安源党团地委先后举行过三次联席会议,进行专门研究,决定安源党团地委“合办党校”。经过紧张和短促的筹备工作,安源党校终于在12月正式创办。1925年1月党的四大议决案对中共湘区委创办安源党校予以充分肯定,“即在安源,我们工友党员固不在少数,但无产阶级的文化在群众中的实施是在最近数月才进行”。
中共湘区委注意把安源党校始终置于党组织绝对领导之下,为安源党校的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安源党校创办伊始,中共湘区委明确时任汉冶萍总工会临时执委会委员长刘少奇为党校主要负责人。遵照刘少奇的指示,安源俱乐部腾出安源路矿工人第一校作为党校校舍。办学“办法仿照C湘区”,即仿照中共湘区委书记毛泽东在长沙创办的湖南自修大学的办法办学。在师资方面,注意选派具有较高马列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党内早期领导骨干担任教员,如刘少奇、陈潭秋、汪泽楷、萧劲光、任岳、袁达时、胡士廉等,他们都是当时党、团、工会组织的重要负责人,从而确保了坚持党的领导的办学方向。学员选派上,由安源党团地方组织从工人党团员中选送,“就其文化程度之高低,分为两班授课”,一个是“初级班,专收工友同志”;一个是“高级班,在寒假内开课,专收学生同志”。在教材方面,开学办班初期,曾使用过自编教材,随后逐渐转为采用正规教材,如:《政治经济浅说》《俄共党史》《少共运动史》等,自编教材《社会发展史》等。在学习环境布置上,突出了鲜明的政治色彩,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李卜克内西、卢森堡的画像悬挂在黑板的正上方,用世界工人领袖和革命导师的精神鼓舞和激励学员,形成了党校教育所特有的一种庄重肃穆的学习氛围。此外,安源党校规范从严治校的学风,每周坚持授课三次,每次授课2小时。对不能按时到校上课的学员“设法整顿”,同时“考查成绩”,以检验学员的学习成效。在具体实施教学中发现,存在着学员的文化程度差异较大,教员还担负着其他重要革命工作,教学时间有时难以保障等情况,因而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将教学重点放在讲授《政治经济浅说》和解释党的代表大会之重要决议案上。在经费保障上,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制定1924年9月至1925年9月会计年度经费预算,教育经费增加到15000元,占总收入的一半以上,确保了安源党校的运行支出。
中共湘区委通过创办安源党校不仅为我们党培养了一大批革命骨干,而且其办学方法日后被各地党组织迅速效仿和推广。1925年9月,北洋军阀武装封闭了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安源党校也被迫停办。安源党校创办时间虽然只有十个月,但为我们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为革命输送了骨干力量。前后两期共培养90多名学员,他们经过学习培训,党性锻炼得到增强,马列主义理论水平和思想政治觉悟大大提高。他们毕业后奔赴党所需要的战斗岗位和工作地区,在革命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培养了黄五一、涂正楚、袁德生等一批革命骨干,他们离开安源后在外地的党、团组织中担任重要职务。还有部分学员如胡子厚、左镇南、汤正清、罗寿如、刘昌炎等赴苏联深造,他们回国后又在党、团组织中从事重要工作。还有如汪先宗、石作珍、梅大栋等学员成为周围省份领导工农运动的骨干。安源党校有30多位学员参加了秋收起义,跟随毛泽东、朱德同上井冈山,踏上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新道路。
随着安源党校的创立,我们党在各地纷纷学习安源办学的方法和经验。随后,北京、上海等地党组织办起了高级党校,长沙、武昌、广州等地均开办了区委党校。1933年,中共中央在江西瑞金苏区创办了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1935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将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正式更名中共中央党校。中共湘区委创办安源党校的红色薪火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进一步得到传承和发展。
中共湘区委创办安源党校的经验启示
创办安源党校,是中共湘区委坚决贯彻中共中央决议、紧密结合湘区革命实际,适应党的事业发展急需大批干部人才新要求而在党员教育培训工作方面进行的一项创新性实践。其办学经验和办学过程中彰显出来的可贵的革命精神,为我们新时代开展党员教育培训工作留下了宝贵精神财富和经验启迪。
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核心领导地位不动摇,始终坚持“党校姓党”的基本原则。中共湘区委创办安源党校历史表明,党的核心领导是关键,党是工人运动的核心,也是创办安源党校的核心,党是统领各方的。安源党校始终置于党的绝对领导之下,在办学导向上坚持以提高学员政治素质和基本理论素质为出发点,在教务教学上结合党的中心工作进行教学,把党的方针政策以及基本政治理论课程作为主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校姓党”,就是“坚持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意志为意志、以党的使命为使命”。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必须永远高扬党的领导这面伟大旗帜,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持党校姓“党”本色、践行姓“党”要求、厚植姓“党”情怀,真正把“党校姓党”贯穿党员教育培训工作全过程各方面。
必须强化思想引领和理论武装,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中共湘区委领导安源工人运动中,始终注意对工人、对工人党员进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育和灌输,在安源党校的教学中,始终把提高党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作为首要的培训任务。正是因为有科学理论的武装,安源工人罢工斗争才能取得完全胜利,也正是因为有科学理论武装的现实需要,安源党校才应运而生。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党员干部,引导党员干部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
必须把培养具有政治家素质的干部队伍作为党员教育培训工作的主要目标。安源党校着重教育学员怎样去做一名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应该担负起怎样的工作和责任,才能成为革命运动之指导人才。新时代新征程上,培养和造就一批忠诚于马克思主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会治党治国的政治家,是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大事。我们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要在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在厚植为民服务的公仆情怀上下功夫,在模范执行民主集中制上下功夫,在培养优秀政治品质上下功夫,要做政治上的明白人。
必须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守正创新。中共湘区委在创办安源党校过程中,紧紧围绕理论指导实践的办学宗旨,依据当时革命事业需要灵活设定授课内容。如在创办初期,注重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宣讲革命道理。中共四大后,第一时间结合革命实践学习落实中央最新精神,同时注意让学员通过实践来验证和丰富所学的理论知识。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面临诸多难题和挑战,需要进一步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清醒地认识世情、国情、党情,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坚持守正创新,锐意进取,推动党和国家事业行稳致远。
(作者系中共湖南省委党史研究院院长)
- 新湘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