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立”和“破”的序次
——从“关键词”中领悟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②
深刻把握“立”与“破”的辩证关系,是做好经济工作的重要前提。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既要遵循正确的指导思想,也要坚持有效的工作方法,尤其要掌握好“立”与“破”的重要方法论。始终以清醒的头脑找准“立”和“破”的序次,坚持“先立后破”,这是当前做好经济工作的关键所在。
从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坚持先立后破、稳扎稳打”,到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下“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总基调,再到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守正创新、先立后破,系统集成、协同配合”24字总要求,“先立后破”这一科学方法论贯穿始终。彰显了复杂变局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时与势的准确把握,为做好经济工作提供了重要的认识论、科学的方法论和强大的思想指引。
“破”与“立”是事物发展变革中的对立统一体,在具体实践中存在三种形态:先破后立、先立后破、边破边立。无论哪种形态,都是破解难题的措施和方式。为什么前不久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提出“先立后破”,而非“先破后立”或“边破边立”?作为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先立后破”体现了我们党对新时代经济工作规律性认识的深化。
从历史上看,我国经济建设从改革初期“摸着石头过河”到后来“渐进试点”,再到新时代“改革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集成、全面深化的转变”,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建立,“破”与“立”三种形态交替出现,各有成效。但实践反复证明,“先破后立”容易出现动能“空窗”,造成经济的大起大落,不利于社会稳定;“边破边立”极易出现“拍脑袋”决策、“拍胸脯”保证、“拍屁股”走人的乱象;“先立后破”则强调“立”在“破”先,可避免政策大开大合、经济大起大落,是一种积极稳妥的发展理念。
迈进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就更要强调“先立后破”。“先立后破”的方法论注重在稳定经济增长的基础上进行结构调整,与“稳中求进”的内在指向是一致的。其要旨是建立新体制机制、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构建新发展格局,有序淘汰旧模式、旧结构、旧产能。其本质是把握政策和改革的节奏、调整增量和存量的关系,先做加法再做减法,体现了急不得也慢不得的科学时间安排。“先立后破”有利于统筹协调政策、校准政策偏差,尤其能有效防止“先破后立”的偏差,甚至“只破不立”的错误;有利于减少“边破边立”的盲目草率和“不立不破”的躺平应付;有利于减少深化经济改革的阻力、风险和代价,以及避免各种“跃进式”“运动式”的冒进行为。
思深以致远,谋定而后动。在具体经济工作中,“先立后破”立什么、怎么立,破什么、如何破?关键是注重立的实效,要立得起,破得准。因此,事先要对效果进行科学评估,同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检验政策的科学性合理性可持续性。要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积极进行前瞻性谋划、战略性布局和整体性推进。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风险隐患仍然较多。越是任务艰巨、挑战严峻,越要洞察时与势、把握稳和进、悟透立与破。只要坚持在“立”的基础上推进“破”,坚持在大局稳定中推动发展,我国经济航船就必定能行稳致远、破浪前行。
- 新湘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