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古韵新颜桐子坳

作者:胡亮 来源:2025年第4期 发布日期:2025年02月20日 05时09分53秒 编辑:胡雅南

古韵新颜桐子坳.jpg

这几年每到深秋时节,永州市双牌县桐子坳的那片银杏林,总会涌入我的脑海。

初次邂逅桐子坳,是在3年前组织的微党课观摩交流活动中。在双牌县委党校选送的视频作品《点绿成金的“两山密码”》中,主讲人站在满是金黄的银杏林之中,漫山遍野的银杏叶让我们仿佛进入梦幻世界。这份人间难得的美景“震撼”了几位评委,无形中就为这部微党课作品加了分。

打小时候起,我便喜欢银杏树,只觉扇形的叶片楚楚可人、惹人怜爱。每次去学校组织秋游的“固定地点”——无论是岳麓山,还是烈士公园,都会摘几片大大的、金黄的银杏叶,带回家夹在课本、小说和笔记本里做书签。

银杏叶自然风干、自带清香、不腐不烂。若干年后,翻开旧书,若是发现儿时存放的叶片书签,心底里极为高兴。而且,时光越久远的叶片,脉络越是清晰,越能展现生命的触感可及、繁华凋落、永恒不朽。这份美好是独属于我的幸福!

如今,桐子坳这片宛如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的影像深深地印入了我的脑海,朝思暮想,挥之不去,思之愈烈,念之愈切。

查阅资料,了解到桐子坳总面积7300多亩,地处湘南“零陵古城——阳明山——九嶷山”旅游黄金线中心地带。但因为地处深山,曾经养在深闺人未识。10余年前,因为“驴友们”摄影作品在互联网的传播,渐为人知,名声大噪,2019年创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2023年,歌曲《走,去永州》火遍全网。歌词把永州美景娓娓道来,把数亿网民带入一个心心念念的文化高地和精神家园。特别是歌词“你可曾见过桐子坳的秋”,宛若一道闪电直击内心深处,让我再一次把这份思念挂上心头。

去年深秋的一个周末,我按捺不住心底里这份长久的牵挂,踏上了让心灵栖息的心愿之旅。

2019070321004795.jpg

出高铁站乘车沿二广高速公路行驶一个多小时,出高速进入永连公路,10多分钟终于来到桐子坳村。思绪引着我飞奔,迫不及待地坐上景区电瓶车沿着行车道向上而行。

导游介绍,这里的花溪景观带春天有多彩的郁金香,夏天有紫色的马鞭草,秋天有粉色的粉黛乱子草,冬有金色的向日葵。

电瓶车行驶10多分钟,终于来到银杏古树生长的核心区域。瞬间,满眼都是“黄色海洋”。我的脚步急切地向着眼睛所及方向前行,踏在松软如毡的金色大地上,让自己畅快地感受这大自然馈赠的人间仙境。

阳明山是湘南地区的大川名山。身处其中的桐子坳,竟有217棵宛如精灵的银杏古树。它们依山而立、依山而生,规模之宏大、景色之壮观、树形之奇特,让人惊呼世界之奇妙、自然之瑰丽。

询问当地人这些古树何人栽种、何时栽种、何因栽种?得到的答案却是无从考证。

遗憾之时,疑惑古代文人墨客怎么也没有留下关于桐子坳银杏树林的诗词歌赋。或是因为古时银杏树处处皆有,偏僻山野无法与名山大川相提并论,故鲜有美文为其扬名添彩;或因为地处深山,质朴的百姓无法用语言描述她的灵秀俊美,这份胜景只能藏于心间、隐于山间;或因为这份宁静,无法与先贤们的审美情趣相契合,激发不起他们的创作热情。

然而,棵棵古树却根植于此,生于斯、长于斯,绵延不断,恩惠后人。

山谷里的银杏广场上,一位乐手正演奏着美国萨克斯演奏家肯尼·基的作品《回家》。桐子坳这浑然天成的高级音乐厅,把萨克斯音色“低音深沉平静,高音清澈透明”的特点放大到极致,经典的旋律随风飘远,仿佛在耳边诉说久违的思念。又如一泓清泉,伴着初冬的微风沁入心田。

脚步踩在金色树叶覆盖的土地之上,沙沙作响。阳光透过树叶,或折射、或反射,万千光束把这山林幻化成光影艺术的殿堂。从高处俯瞰,银杏树与远处的山峦融为一体,色彩丰富,层次鲜明,相映成趣,既有树木之绚烂多姿,也有群山之雄浑壮阔。

wm.jpg

在这浑然天成美景之中,游客们自得其乐。有的穿着古代服装拍艺术照片,有的跳着自编舞蹈制作自媒体视频,有的举起“单反”相机捕捉精美画面,有的簇拥朋友合影留念……

伫立山坳之间,仰望这片青山,凝视这片树林,试图去触摸时光掩埋的悠悠往事,探寻无法诉说的徐徐画卷,寻觅不为人知的斑驳心事,“神秘”“神奇”“神妙”这些词不禁涌上我的心头。

古人历来会把心灵归依寄予名山胜景。于是,有心人便在这幽静山坳之中栽种福树,时经数载,岁经几轮,接力数代,历经沧桑,久经沉淀,卒成繁荫,终成茂林……

在山林间,我突然看到一座红军雕像。原来,这里还埋着一段血染的传奇。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时,红六军团突围西征。8月22日,行军至桐子坳,遇国民党民团队伍阻击。红军先头部队仅用半小时就击溃了敌人,夺取了老虎口攻坚战的胜利。而后,红军战士们桐子坳短暂休整后继续行进。于是桐子坳这片土地就留下了永恒的红色记忆。

人有祖,水有源,树有根。瞬间,我脑海中不由得浮现3年前微党课《点绿成金的“两山密码”》里讲述的桐子坳脱贫攻坚故事。

过去,这里因为地处偏远交通不畅,人们思想观念不够开放,村集体经济收入为零。全村138户581人的人均年收入不足千元,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3户177人,是省级贫困村。前些年,当地党委政府拉通了桐子坳的道路,引进旅游公司发展乡村旅游。桐子坳村“两委”带领30余名党员,对民房、农田、荒山、溪沟进行统一规划与建设。陆续种植了3000余棵银杏树,依托“旅游+公司+农户”发展模式,全村终于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2024年,桐子坳共接待游客229.24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54643.15万元。

此时,我心底对桐子坳的牵挂终于一点点地放下了。

此刻,曾魂牵梦绕的这片银杏林,伫立在巍巍群山之中,徐徐滋生、慢慢绽放、静静生长。

下一篇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200001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