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说“年”
“年来了”,是耳朵最早捕捉到这个消息的。
那天在溪边散步,暖阳轻拂水面。从空中忽然传来了炮仗的炸响,天空中的云朵似乎被惊散,四处乱飞;溪水也被惊得一愕一愕的,似乎忘记了流动,裹足不前。原来是几个天真活泼的小男孩,在溪岸边燃放鞭炮。平日清寂的小溪,因为这不时骤然响起的爆竹声,有了几分喧闹躁动的气象。
我猛地想到,快过年了!空中传来了年的讯息,难道这鞭炮炸响就是年的脚步声吗?那么,年就是从遥远的天边缓缓地降临大地了。
过年是有许多方式的。燃放鞭炮,或许就是孩子们最喜欢的过年方式了。宋代诗人王安石那首有名的过年诗《元日》,流传了一千多年,至今常被传颂:“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但这并不是一首简单歌咏春节的诗歌,更是寄托了诗人对于新政变法的美好愿景,是诗人政治抱负的喷发。那一声声爆竹,应该是炸开固有僵化的思维模式,而产生新的奇思妙想,去拥抱新生活的呐喊吧。
今年有一个令人意外的消息,就是不少地方放宽了烟花爆竹燃放政策,可限时限地燃放爆竹,取消了千篇一律的燃放禁令。早就该放开了,过年不让放鞭炮,那还叫过年吗?当然,对燃放爆竹实施必要的管理与限制,也是应当的。毕竟安全也是大事,不可顾此失彼。
然而,孩子们哪里知道这爆竹里藏着这么多的是非曲直与恩怨喜怒呢?他们只管快乐地点燃鞭炮,然后将它们抛向半空或是甩向溪草边,炸起一阵阵惊雷,也炸开了一团团的欢笑。我不由得想起了自己童年时放鞭炮的情景。岁月不居,时光飞逝,年,就在我们欢乐时,悄悄地带走了我们的童年,也带走了我们的清澈的笑靥。只有年知道,大凡每一个中国人,就是这样一路走来,走过童年、走过幼稚,走向成熟、走向回忆的。
去年12月4日,在巴拉圭亚松森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门会议上,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通过评审列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的“年味”终于走向世界,中国的传统文化,得到了世界的公认与尊重。今年的春节,有了世界性的意义,这也算是有了“普天同庆”的味道吧?
中国人的新年是与新春更紧密连在一起的,所以叫“春节”,就是春天的节日!每年公历2月4日前后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之首的“立春”,而农历春节也恰好在立春前后。过年也好,过春节也好,与立春呼应,喜上加喜,岂不喜哉?新年,新春,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人们把对新一年的祈盼与祝福,与春风全部融入新年那一杯杯的美酒之中,推杯换盏,觥筹交错之间辞旧迎新,纳福接瑞。而2025农历年是双春年,即年头年尾共有两个“立春”节气。“一年两头春,黄土变成金。”今年的新春,有了更多的意味。
春节,是中国人阖家团聚的日子。分别很久的亲友,都会在春节期间,欢聚一堂,举杯相邀,畅叙情怀。奔波在外的游子,背起行囊踏上归家的路程,那小小的一张机票、车票或船票,便将满满的思念载回家中。小时候最盼望过年,是因为有一桌可口的饭菜可以一饱口福。还有新衣裳,压岁钱和爆竹。而现在,身为父母的我们则是早早准备好了过年的食材,等待在外攻读的孩子回家,为他做一桌可口的地道家乡饭菜。年前,我们头一回在农贸市场请人灌了香肠,挂在窗口吹干。鸟雀不知道是眼尖,还是闻到了香气,飞临到窗台,叽叽喳喳,想不劳而获,它们也将喜气带到了窗边。
2025年的春节,注定是一个意义非同寻常的新春。对国家而言,对个人而言,这都是前所未有值得感念的佳节。愿这个春节,带给世界更多的温暖与味道。
- 新湘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