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三卷上册的主要特点
2024年12月22日,经党中央批准,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写的《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三卷(以下简称《党史》三卷)上册正式出版发行。这一册记载的是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成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壮阔历程。《党史》三卷上册的出版,无疑是党的历史研究的一项重大成果,具有重要的意义。要把党领导人民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波澜壮阔伟大历程,浓缩在一本42万字的著作中,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党史》三卷上册的编写主要突出了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坚持正本清源,注重固本培元,突出了一个“正”字。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党坚持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在党和国家重大历史问题上正本清源,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取得了显著成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让正确党史观更深入、更广泛地树立起来,让正史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外文出版社2022年版,第546页)。按照这一要求,《党史》三卷上册的编写始终坚持导向正,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共产党历史的重要论述以及关于党史和文献工作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严格遵循党的三个历史决议,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坚决抵制歪曲和丑化党的历史的各种错误倾向和观点。始终坚持史料正,编写组坚持依据权威文献、运用第一手史料,并秉承“孤证不立、言必有据”的原则,对使用的档案文献、报刊资料、调研材料、采访记录,以及各专业领域权威著作等都进行了缜密筛选、细致考证,坚持多渠道求证、多史料互证、多角度研判,确保全书重要史实都有出处、重要数字都有来源、重大论断都有依据,能够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始终坚持观点正,注重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历史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对标对表,注意同党中央的最新重要文件精神对标对表,正确认识和科学评价这一时期党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确保在重大判断、重大结论、重要评价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注重澄清和纠正社会上对一些重大历史问题的模糊认识和片面理解。相信《党史》三卷上册的出版,对于正本清源,进一步引导干部群众科学认识和评价这一阶段党的历史,树立正确党史观,将发挥重要作用。
二是贯穿主题主线,把握主流本质,突出了一个“脉”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也是贯穿我们党一百多年奋斗历程的全部主题。围绕这一主题,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明确提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继续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使人民摆脱贫困、尽快富裕起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提供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就是要改革,提供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就是要发展,而推进改革和发展又构成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探索和实践创造的主脉。可以说,《党史》三卷上册就是围绕这一主脉展开的,重点反映了我们党是如何不断推进改革开放,推动我国开始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向全方位开放发生转变的历史进程;着重展现了我们党是如何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决人民基本温饱问题,使国家和人民富裕起来的历史功绩。按照这一主脉,《党史》三卷上册浓墨重彩地反映这一时期党的不懈奋斗史、不怕牺牲史、理论探索史、为民造福史、自身建设史,注意区分这一时期党史的本质和现象、主流和支流,于纷繁复杂的历史进程和丰富多彩的改革实践中取精用宏、举要治繁,重点论述了这一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重大方针政策和重要战略部署及其成就贡献、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及其发展历程。抓住了这一时期的主脉,就起到了“举一纲则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的效果,使这段历史条分缕析、脉络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三是打通叙史、说理,兼具思想性和可读性,突出了一个“合”字。一部好的史书,应当兼具思想性和可读性,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历史厚度,还有情感温度,使人既愿意读下去,读起来又有收获。《党史》三卷上册的编写注意处理好叙史和说理的关系,力求做到点面的有效结合、史论的有机契合和情理的巧妙融合。在点面结合上,《党史》三卷上册一方面采用大结构、广视域的历史宏观视角勾画波澜壮阔的改革大潮,全景式地立体呈现改革开放初期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国防和外交等各领域工作的新进展,城市、农村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新气象,使读者能够对这一时期党的历史形成整体系统的认知;另一方面注意进行微观描摹,以特写镜头聚焦某个领域的改革探索、某一事件的来龙去脉、某个政策的酝酿出台等,努力做到以小见大、言近旨远。在史论契合上,采用了史论结合、夹叙夹议的手法,把基本的理论观点融于对历史的生动叙述之中,不仅尽量还原彼时彼地的真实情境,还按照“为什么发生”“怎么发生的”“有什么作用和影响”等逻辑思路进行分析论述,递进展开。这样既讲清历史的本然,又讲清历史的所以然;既交代清楚了事情的来龙去脉,也使材料和观点印证得比较贴切,记叙和评述融合得比较自然,增强了叙史的说服力,以求达到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效果。在情理融合上,注意在写作中笔端常带感情,文字饱含张力,使历史中的事件有因有果、历史中的人物有血有肉,充分调动了文字的温度与力量。胡乔木同志曾经说过,写党史要表现我们的满腔热情(《胡乔木传》编写组编:《胡乔木谈中共党史》,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284页)。他曾举例说,大革命是悲壮的历史,悲壮的历史就要用悲壮的文字来表达(参见《胡乔木谈中共党史》,第293页)。《党史》三卷上册的撰写就体现了这一写法。比如,讲到20世纪80年代各方面积极参与促进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时,列举了1984年《于右任墨迹选》《于右任诗词集》在大陆出版一事,并专门引用了诗词集中的于右任诗作《望大陆》:“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三卷上册,中共党史出版社2025年版,第322页)祖国和平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诗中饱含的怀念故土、盼望祖国统一的深情,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动容。
四是潜心挖掘史料,回应时代关切,突出了一个“新”字。《党史》三卷上册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将“新”的要求贯穿于书稿编写的始终。一是采用新史料。《党史》三卷编写组坚持把“用了多少档案”作为判断书稿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千方百计挖掘和运用大量新鲜史料、数据。书中首次公开了部分历史档案,包括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同志的部分谈话记录,经济、外交等中央专题工作会议纪要,党代会和全会简报等,此外还通过采访许多当事人,还原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细节。这些新史料进一步充实丰富了党史叙事,有助于读者了解历史的本来面目,更加清晰完整地重现了一些重大事件、重要决策的历史脉络和历史场景。二是采用新视角。书中使用的有些材料虽然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但编写组拓展写作思路,以新视角解读旧材料,以新研究回答老问题,使人有耳目一新之感。如在“改革开放的起步”一章中,改变以往说到开放往往只讲引进技术和资金、兴办经济特区的做法,开创性地设置“旅游业的新起步和新发展”一目,细致生动地描绘了旅游业率先实现突破,并迅速站到改革开放前列的历史进程,充分反映了旅游业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不仅迅速推动了开放大潮在全国各地的风起云涌,而且催生了所有制改革的重大突破(我国最早的三家中外合资企业都产生于旅游业相关领域),更加全面地展现了党对改革开放的总体设计和推进。三是采用新观点。《党史》三卷上册在深入研究新旧史料的基础上,站在时代高度对一些重大问题的判断和评价提出了新的见解。比如,关于党的十三大后探索党政分开的问题,《党史》三卷上册不仅挖掘新的史料,补充了当时党内对这一问题存在的不同认识和疑虑,还对标习近平总书记相关重要讲话精神,从党的自身建设史的角度,对推行党政分开的缘由、做法和存在的问题作出了中肯客观的论述和评价。
五是确保见人见事,力求文质兼备,体现了一个“活”字。书写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的历史,必须充分反映那个时代鲜活的改革实践、活跃的改革群体,以及充满活力的社会气象,在“活”字上做好文章。一方面是内容活。为丰富历史的“血肉”,《党史》三卷上册在内容上,着力呈现了大量改革开放初期涌现出的鲜活事例和人物:既写了安徽小岗村的“红手印”,也写了深圳蛇口的“开山炮”;既写了拿到改革开放后中国第一张个体工商业营业执照的章华妹,也写了让万向节跻身于知名品牌产品行列的鲁冠球;既写了福建省55位厂长、经理呼吁给企业“松绑”的公开信,也写了浙江义乌小商品“闯出了大市场、做成了大产业”的发展历程……正是通过对众多典型事例和人物的勾画描摹,一整幅展现改革开放初期社会新风尚、人民新生活的历史画卷生动铺展开来。另一方面是写法活。《党史》三卷上册以直叙为主,还穿插使用了倒叙、插叙等方式,丰富了表达层次和形式。同时,力求呈现全面准确而又富有细节的历史原貌,以更细腻的笔触刻画时代的氛围、事件的始末和先进人物的事迹,使读者身临其境,走进了可亲可感的改革年代。比如,写经济特区成立后,“在中央决策的推动下,来自四面八方的特区建设者吹响了‘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号角,披荆斩棘,艰苦创业,在短短几年间,将深圳、珠海这些昔日落后的边陲小镇、荒滩渔村建设成生机勃勃的崭新城市,创造了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三卷上册,第129页)。这种描写用富有时代气息的语言,勾勒出特区建设者热火朝天的奋斗场景,展现出改革开放初期蓬勃发展的创新实践与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院长)
- 新湘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