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在坚持实事求是中推动中国共产党人“又一次的思想解放”

作者:王易 来源:2025年第4期 发布日期:2025年03月14日 10时22分46秒 编辑:胡雅南


在坚持实事求是中.jpg

千年学府,弦歌不绝,岳麓书院见证了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基因,是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传道济民,经世致用,岳麓书院所倡导的实事求是精神内涵在实践中不断得到丰富、发展和创新,为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在实事求是中不断推进思想解放的历史。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革命、建设与改革实践中,不断冲破思想认识上的束缚和禁锢,实事求是,坚持真理,在一次又一次的思想解放中,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延安整风运动打破教条主义束缚,扭转“神化”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只言片语和照搬照抄苏联经验和共产国际指示的作风,通过结合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让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思想深入人心;新中国成立之后,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共产党人破除对苏联经验的迷信,既“以苏为师”又“以苏为鉴”,根据实际情况独立探索中国的建设道路。在破除教条化的社会主义理论,突破“苏联模式”、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迈出了最初的步伐,是又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粉碎“四人帮”后,党和国家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真理标准大讨论冲破“左”的思想桎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开启改革开放的伟大序幕;20世纪90年代苏东剧变后,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对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姓“资”姓“社”以及社会主义的本质等问题进行了深刻论述,冲破了长期以来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思想禁锢,坚定了人们继续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对于推动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挥了极其重要的思想解放作用。回溯中国共产党人推动思想解放的历史,我们可以得出鲜明的结论,那就是:坚持实事求是,全党就能实现思想进步,党和国家的事业就能取得胜利;背弃实事求是,就会思想僵化、万马齐喑,党和国家的事业就要遭受挫折。

“两个结合”是习近平总书记的重大理论创新。“第二个结合”体现着实事求是的思想精髓,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

6a9edc10cc494f7189bb2551808acede.jpeg

“第二个结合”推动了“体用关系”上的思想解放。“体”与“用”是中国哲学特有的一对范畴。“第二个结合”中的“体用关系”具体表现在,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本位来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基础来吸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有人坚持“华夷之辨”的立场,有人提出“儒体马用”论。习近平文化思想明体达用,体用贯通。以“魂脉”和“根脉”来定位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破解了这一迷思。具体来说,“魂脉”意为灵魂、命脉,意味着将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理论体系的核心思想,意味着理论创新和文化建设不能丢了科学理论的“老祖宗”。以党的理论创新的“根脉”来定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为理论创新的根本和源泉,强调不能丢了民族文化的“根与源”。可以说,“第二个结合”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者关系的认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是一种彼此契合、融通贯通、互相成就的关系。中国共产党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当前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也要坚守中华文化的立场,坚持我们的中国特色。

“第二个结合”推动了“古今关系”上的思想解放。传统与现代不是对立的关系,中华文明与现代社会之间也不是对立的关系。中国共产党人通过“第二个结合”,推动了对“古今关系”问题的思想解放,充分肯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时代价值。“第二个结合”树立了科学处理“古今关系”问题的思想框架,将“古”与“今”共同纳入到守正创新的逻辑之中,既强调尊古而不复古,重视挖掘和梳理中华文明中的思想精华、文化瑰宝,从时代精神的原则高度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又强调要守正而不守旧,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之“矢”射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的”,以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打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空间,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活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结合’不是‘拼盘’,不是简单的‘物理反应’,而是深刻的‘化学反应’,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第二个结合”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中华文明的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让中华文明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第二个结合”推动了“中西关系”上的思想解放。近代以来,受到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中华文明也曾一度被质疑乃至全盘否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有人提出中华传统文化唯一的出路是“全盘西化”。新文化运动反传统,提出“打倒孔家店”。改革开放以后,西方社会思潮大量涌入,一些人把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对西方文化的崇拜联系在一起,充斥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鄙视和偏见。“第二个结合”在尊重中西方文明间客观差异的基础上巩固了文化主体性,增强了文化意义上的坚定自信,让我们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上的主动,进而更加自觉地从中华文化立场出发,探索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契合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第二个结合”作为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中国人民坚定文化自信,让中华民族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总而言之,“第二个结合”是实事求是思想精髓在当代的成功运用,坚持“第二个结合”的过程,本身也是实现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辩证统一的有机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准确把握时代大势,勇于站在人类发展前沿,聆听人民心声,回应现实需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守正创新。”在坚持实事求是中推动中国共产党人“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要求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立足新时代新征程的伟大实践,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把握好中华文明的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规律,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下一篇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200001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