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两个结合”的典范
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过程中,批判地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形成的。习近平总书记在总结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的时候,把这样的经验概括为“两个结合”。考察毛泽东把古人提出的“实事求是”改造成为党的思想路线的历史过程,我们完全可以说: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两个结合”的典范。
一
毛泽东强调“实事求是”,在党内倡导实事求是学风,以反对教条主义等主观主义学风,不是偶然的,是有厚实历史渊源的。
岳麓书院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四大书院之一。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来到岳麓书院,望着檐上的“实事求是”匾额,久久凝思,指出“毛主席当年就是在这里熏陶出来的,实事求是就来源于这里”。
岳麓书院的“实事求是”匾,反映的是湖湘学派将义理之学与经世致用相结合的实学传统。湖湘文化具有鲜明的“实学”特点。如元代吴澄在《重建岳麓书院记》中,就提出过“传道济民”的思想。王船山就是在这样的“传道济民”氛围中熏陶成长的。他反对空谈义理,主张知行相资、经世致用。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在王船山的实学思想影响下,湖湘士人寻求自立自强、富国强兵之路。以曾国藩为代表的理学经世派、以岳麓书院的学生魏源为代表的今文经世派等,虽然政治抱负和学理追求不同,但都主张为学要“力行”“致用”。他们的思想,对青年毛泽东影响很大。青年毛泽东的学校生活,主要是1913年到1918年即他20岁到25岁在湖南四师和一师求学这5年半。对他影响最深的是老师杨昌济。杨昌济传授给他的知识,有新康德主义哲学家泡尔生的《伦理学》,也有中国王船山之学说。1914年6月,长沙创办船山学社后,毛泽东就和一些同学前去听讲。在杨昌济自编的辅助教材《论语类钞》和毛泽东的听课笔记《讲堂录》中,都可以看到王船山的实学思想对青年毛泽东的影响。
新文化运动兴起后,毛泽东接触到更多的外来文化包括杜威的实用主义、克鲁泡特金的无政府主义以及新村运动的影响。从毛泽东1919年创办的《湘江评论》和起草的《问题研究会章程》中可以看到,毛泽东当年已经将湖湘的实学传统和外来的实用主义、无政府主义等新思潮结合起来,运用到他试图通过民众大联合实现民族救亡的理想和实践之中。
青年毛泽东成长的这一历史时期,正是中国思想界风起云涌、各种学术思潮纷至沓来的历史时期。这时,也是毛泽东的思想急剧变化的历史时期。他的思想,从无我主义到精神之个人主义、从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一路快跑,不断跃进。在1919年7月的《湘江评论》中还认为马克思的思想不如克鲁泡特金的思想“更广、更深远”的毛泽东;半年后在1920年3月说“现在我于种种主义,种种学说,都还没有得到一个比较明了的概念”;再过4个月后,在1920年7月说“一支新文化小花,发现在北冰洋岸的俄罗斯”。按照毛泽东自己的说法,他到1920年夏天,在理论上,而且某种程度的行动上,已经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因此,追溯毛泽东实事求是思想形成的历史渊源,他的思想的革命性变化,毫无疑问,发生在接受马克思主义之后。
二
实事求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思想,在几千年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上,其思想内涵及其运用也经历了深刻的变化。
“实事求是”一词出自《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讲的是河间献王刘德喜欢研究历史,为了搜集到在政治动荡年代散失的儒学典籍,他不仅四处寻找求购,还极力辨别其真伪。所以,班固在《汉书》中评价他“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唐朝颜师古把“实事求是”注释为“每求真是也”。
后来,伴随着乾嘉考据学的兴盛,实事求是就成为考据学派皓首穷经的依据。湖湘实学兴起后,王船山、魏源等都对这种埋头故纸堆、远离社会现实的做法进行了尖锐批评。于是,实事求是就被解释为“经世致用”。这比考据学意义上的实事求是大大进了一步。岳麓书院的“实事求是”匾,体现的就是“经世致用”的思想。这一思想,对于当年追求变革和进步的人影响很大。
毛泽东在接受马克思主义特别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以后,对“实事求是”作了全新的解释。他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深刻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毛泽东对“实事求是”的这一全新解释,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又扬弃了“每求真是”的实事求是思想和“经世致用”的实事求是思想,批判地继承了古人提出的“实事求是”思想。
由此可见,“实事求是”提出至今,其内涵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而不断深化。由于毛泽东的实事求是思想,是在他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批判地继承它接触过的各种哲学思想的过程中形成的,因此他特别强调要注意有些词语上的不同意思。比如,他在给李达的信中就说过:“对实用主义所说的实用和效果,和我们所说的大体同样的名词,还需加以比较说明,因为一般人对这些还是混淆不清的。”我们今天在“两个结合”命题下,讨论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怎么把古人的“实事求是”思想改造成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时候,也要注意这一点。
三
毛泽东对“实事求是”的全新解释,实际上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了起来。
毛泽东的实事求是思想,毫无疑问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第一,毛泽东对“实事求是”的全新解释完全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础之上,升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于“实事求是”的思想内涵。第二,毛泽东对“实事求是”的全新解释突出了规律性在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意义,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第三,更重要的是,毛泽东对“实事求是”的全新解释突出了实践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地位和作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其他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区别及其精义所在。
与此同时,我们必须看到,毛泽东的实事求是思想在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同时,批判地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湖湘的实学传统,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的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习近平总书记说:“岳麓书院是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策源地。”
为了说明毛泽东的实事求是思想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只要读一读《实践论》就可以了。这部从哲学认识论上深刻而又系统阐述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代表作,有一个副题:“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即把中国传统哲学讨论得最多的“知和行的关系”作为《实践论》研究的问题。显然,《实践论》既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又是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指南。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正是这样“两个结合”的典范。
当然,强调“两个结合”,涉及怎么正确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事实上,“两个结合”势必会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
- 新湘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