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实现“两个结合”成功且光辉的范例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活的灵魂的中国结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普遍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哲学思想相结合的产物——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真谛,是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话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哲学概括。中国共产党百年成功的实践经验说明,能否始终不渝地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关系到党和人民事业兴衰成败。
一
实事求是的说法第一次出自中国古典文献《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班固在《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中,称河间献王刘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内涵实事求是的优良的治学精神和方法。唐代经学家颜师古把“实事求是”解释为“务得事实,每求真是”的治学态度和方法,已然具有哲学认识论的意义了。
中国古代“实事求是”概念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哲学智慧。从概念本身来看,实事求是思想传统产生于汉代,流行于清代,直至近代。一开始提出主要体现为一种良好的治学态度和方法。就当时提出的治学态度和方法来说,“实事”并非客观存在的事物,是指文献典籍所囊括的实证材料。“是”也不具有“规律”“真理”的含义,而是指古代文献典籍所囊括的实证材料中所包含的道理,“求是”是从古代文献典籍囊括的实证材料的考据中获取正确的知识和结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提倡的“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和方法,富有科学精神,讲究科学方法,对中华传统学术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其内涵的哲学认识论的精华也逐步发扬光大。
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历程中,经由中国历代文人学者的阐述演绎,逐步把实事求是概念和方法深化扩展为具有深厚哲学认识论内涵的实事求是思想。实事求是思想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进程中,大体上体现为四条思想线索:第一条线索被中国学界承继和发挥为一种良好的治学精神和治学方法。第二条线索被中国历代儒家承继和发挥为追求伦理道德制高点的修身养性的伦理理念和方法。第三条线索被中国历代思想家承继和发挥为认识事物的认识路线和方法。第四条线索是朴素唯物主义学者承继、形成和发挥带有唯物主义色彩的哲学认识论。这四条线索互相补充,与在社会实践中中华民族所孕育的求实、务实精神相融合,形成了“知行合一、躬行实践”的实干观,成为中华优秀传统知行观的核心理念,构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
二
在中国革命的伟大实践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依照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决定精神、实践决定认识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事求是”哲学智慧进行了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改造,吸收其中唯物主义认识论、真理观的合理成分,使之发生了创造性转化。
早在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总结中国革命经验与教训、反对“左”右倾路线错误的过程中,深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哲学精粹”的毛泽东逐步创立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他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特别强调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对教条主义,提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强调“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具备了雏形。1937年7、8月,毛泽东发表了《实践论》,阐发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观点,深刻阐述了知行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一文中使用了实事求是概念,“共产党员应当是实事求是的模范”。1941年,他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对“实事求是”作了马克思主义的经典阐述,“‘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这是对党的思想路线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高度的哲学概括。1943年,延安中央党校修建大礼堂,有人提议在正面挂个题词。一开始,请范文澜题写。但他试着写了几条,都觉得不满意。有人提议去找毛泽东,毛泽东欣然接受,挥笔写下了“实事求是”四个雄健潇洒的大字,使这座建筑物顿添神采、熠熠生辉,“实事求是”遂成为中国共产党党校的校训,成为党的干部教育的根本要求。1945年,毛泽东以“实事求是,力戒空谈”为七大纪念册题词。党的十二大通过的新党章和十二大政治报告更进一步确定实事求是为党的思想路线。
实事求是这四个简单而朴实的字包含了深刻而丰富的哲学内涵,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根本思想,科学总结了中国人民斗争实践基本经验,成为全党必须始终如一遵循的基本原则和行动指南。
三
2020年9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时提出“岳麓书院是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一个策源地”。这个重要提法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系的一脉——湘学学派务实重行理念的肯定,也是对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湖湘贡献的肯定。湘学“以禹墨为本,周孔为用”,贵“诚”而轻“浮”,重“实”以明“身”,崇尚实际、注重行动是湘学所追求的学风、特点和精神实质。实事求是、务实重行是湘学的哲学精髓。生于斯、长于斯、成于斯,在湖南诞生和成长起来的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受到湘学求实重行理念深刻影响的毛泽东,在承继和光大中华优秀传统实事求是思想的同时,也承继和发扬了湘学崇实的理念和学风。
岳麓书院为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是传承湘学“实事求是,务实重行”理念的重要策源之地。岳麓书院最早办学可追溯至唐末五代。自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由朱洞始建书院,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宋真宗御书“岳麓书院”匾额赐给当时的山长周式,书院的名称由此确定下来而从未改变过。1914年,从德国留学归来的宾步程出任湖南公立工业学校校长,将学校迁到岳麓书院。他以“实事求是”为校训,激励学生立足客观实际,矢志追求真理,踏实做人做事。从此“实事求是”为人做事的求实精神和治学方法进一步深深融入湘学。
从毛泽东承继和弘扬湘学优良思想传统的意义上,也可以说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从古老的岳麓书院走来,从深厚的湖湘文化中走来,从悠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走来,从中国人民伟大的斗争实践中走来,从中国共产党人百年奋斗中走来。实事求是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哲学概念,在近代中国社会激烈的变革中、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湖湘文化的发展演进中,经毛泽东进行马克思主义批判式继承,将其改造为党的思想路线。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就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最佳实现“两个结合”成功且光辉的范例。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
- 新湘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