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投资,钱要跟着人走——专访刘尚希
当前,在扩内需的语境下,如何促消费,各地正在“同题共答”。一直以来,如何让政府花钱更有效率,也备受关注。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原院长刘尚希多年来研究宏观经济,不仅关注投资与消费,还聚焦公共财政、公共治理,尤其在公共财政研究方面,成果尤为丰硕。他还是第十三届、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经济五十人论坛成员,并受邀在教育、卫生、环境、商务等多个领域的专家咨询委员会担任委员。
作为湖南桃江人,无论飞得多远,他那份对故土的深情从未改变。
2022年,刘尚希受聘为湖南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第一批(15位)“湖湘引才大使”。记者专访刘尚希,也是从“投资于人”的话题开始。
投资于物终归要服务于人
近期,湖南提出“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相结合”。刘尚希看来,这是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一个具体体现。
从投资的角度来看,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似乎被区分开来了。但是从根本目的来看,投资于物,这个物是要靠人来使用的。“投资于物是手段,最终目的还是为了人。要促进人的发展,最终就要落到人的技能、人的基本权益保障、人的健康等这些方面。”
对普通老百姓来说,首先得解决“一老一小”的问题,对小孩子上幼儿园,老人的养老,实际上这些都必须优化投资。还有针对处于“一老一小”之间的劳动力,怎么提高他的就业能力,改善就业环境,这也和投资有关系。
刘尚希认为,如果从人的角度出发去考虑问题,城市发展的方向就不会偏。
当然,这涉及有没有浪费的问题,如果只是为投而投,落不到人身上,无论是从短期看、还是从长期看,投资实际上都是打水漂,没有任何意义;还有就是,如果只是让少部分人受益,大部分人没受益,那就存在公平性的问题,这种公平性的问题也是要从投资于人的角度去考虑的。
政府花钱不能跟人脱节
今年我国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就政府花钱如何提高效率,政府花钱如何更好以人为本,刘尚希也提出了他的见解。
“一个地区内公共设施、公共服务的配置,必须根据人口流动的变化进行调整。”刘尚希举了两个例子,比如教师的编制,是按照户籍人口数配置的,有些人口净流入的地方,常住人口是户籍人口的几倍,如果仍然按照户籍人口配置教师编制就会远远不够。
再比如新建学校,有大量没有户籍的随迁子女,也需要当地提供教育,所以对发达地区来说,人口净流入地新建学校的压力非常大。而人口净流出地,新建的学校甚至招生都困难。
“而现在难以调整优化,是因为这些资源是按照条块配置的。”刘尚希说,条块的配置方式是固化的,很难将资源从一个“格子”里再挪到另一个“格子”里去。
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人口净流出的地方,公共服务是过剩的,而人口净流入的地方,公共服务是不足的。“这样花钱,就是与人的流动脱节,与人的发展脱节,与人的需要脱节。存在脱节问题,有些钱就可能打水漂。”
提振消费信心,更好满足多元消费需求
近年来,湖南消费市场展现出强大的韧性与活力。2024年前11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居全国前列。湖南在促消费方面,还可以做什么?
刘尚希认为,扩大消费,各地有很多探索,其实最重要的一点,是提升老百姓的预期。老百姓的预期越好,消费的欲望更强、消费的动力越足。
放眼全球211个经济体,我国的消费率是比较低的,不仅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也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我们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消费率与我国目前的发展阶段是不匹配的。
提振消费信心,不是说一说就能做到。刘尚希表示,“这是一个宏观的、整体的问题”。关键还得要靠深层次的改革,才能把这个问题真正解决。所以改革对提振消费预期非常重要。
如果大家对改革充满了期待,那就意味着我们的发展动力变得更加充足。大家觉得干事创业挣钱的机会越来越多,就会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大家也敢消费,甚至敢借钱消费。
在刘尚希看来,当前的消费结构,从趋势上来看,物品的消费占比在下降,服务类、精神文化类消费占比在上升。比如说,“谷子经济”成为年轻人热衷的体验性消费,这类消费具有情绪价值和陪伴功能。这种消费跟以前的消费不一样,因为现在我们基本不存在货物方面的短缺,但是在服务消费方面,怎样提供更加优质的供给,这才是当前扩大消费发力的方向。
另外,消费得要多元、多层次。比如说养老,这方面的消费供给不足,产业潜力巨大。随着老龄化速度加快和平均寿命延长,非健康状态的生存时间也在延长。失能的老人越来越多,这些消费对家庭来说,都是刚需。
实际上还有一些消费,比如说一些常住人口没有本地户籍,在本地能不能享受平等的公共服务、住房保障,这些也涉及家庭的消费决策。进城的农民,尤其是青年,不知道他的未来是在城里还是家乡,边际储蓄倾向就会更大。
刘尚希介绍,消费包括私人消费和公共消费,两者应当合力满足每个人的基本消费,包括基本营养、基本教育、基本医疗、基本住房,以此保障每个人获得基本的能力,包括生存能力和发展能力。
当私人消费不足以达到基本消费和获得基本能力时,公共消费就应当补上,不让一个人落下。
所以刘尚希建议,湖南扩大消费既要从微观方面、从具体的领域入手,也要从整体方面考虑。既要作用短期,也要作用长期。
农村的价值靠城市化度量
如何稳住经济潜在增长率?刘尚希认为,需要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实际上是要随着发展的过程顺势而为,既不能超越阶段,也不能滞后。从我们现在的情况来看,是有些滞后的。”
农民,尤其是年轻人,在农村难以找到工作,现在乡村振兴提供了一些机会,但农村的一、二、三产业发展,也消化不了这么多人。农民一旦外出打工,就很难再回归农村。
现在,农村闲置的房子占比很高。刘尚希认为,这是一种财富的浪费。以前打工辛辛苦苦挣来的钱,回到户籍所在地,盖了房子。但这个房子不能买卖,无法增值。而如果攒钱在城里买套房子,就有机会升值。在这种情况下,农民很难积累财富。允许农民进城打工挣钱,但这仅是收入,积累财富的机制,对于被拴在集体土地上的农民来说还有待健全。
农村的价值,包括它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等,最终是靠城市的发展来度量的。
在人口结构上,城市人口、城市家庭越来越多,那么像农家乐、乡村旅游的市场才会越来越大,各种特色农产品才会更有价值。也只有农村人口减少了,农村劳动生产率才能提高,农业生产成本才能降低,种地农民才能增收。“可见,只有人的城市化率不断提高,农村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社会价值以及文化价值才能得到充分彰显。”刘尚希说。
(采写:何青)
- 新湘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