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静的水闸
水闸是干什么的?拦洪蓄水,调节水流,是天生与洪水搏斗、逆水而生的拼命三郎。但有谁见过巍然如山,却寂静无声,与黄河相伴50年而滴水未沾的水闸呢?有,山东省齐河县的豆腐窝水闸就是一个典型。
黄河自青海发源,至内蒙古的托克托县河口镇为上游,再至河南省荥阳市桃花峪为中游,直到入海口为下游。上游占全流域面积的45.7%,却形成了92%的泥沙。湍急的河水经过晋陕峡谷,一股脑地将泥沙全部压向了只占流域面积3%的豫、鲁下游之地,直接抬高了下游的河床。都说黄河之水天上来,不如说是黄沙滚滚天上来,水过开封时已经与城墙齐平了,直到入海河水都悬在空中。这是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世世代代让下游的人提心吊胆。而黄河也极其任性,哪一天不高兴就破堤而走,历史上特大的决口改道6次,小决口无数。它曾北夺海河入渤海,南夺淮河入黄海,成就了丰沃的土地,也极大地威胁着百姓的生存。
黄河总是在筑堤、决堤、改道中循环,人与水开展了漫长的拉锯战。直到1972年4月的一天,在黄河下游河堤最险的地段——号称“黄河咽喉”的齐河县豆腐窝,人与水开始了一次心平气和的“谈判”。这里一向有“开了豆腐窝,华北剩不多”的说法。黄河携万里之势,挟16亿吨泥沙之威来上门对话。齐河人则一片诚心:“黄河,不要再闹了。你挟沙远行到此已很累,我给你修一座大门,出得门去有大片空地,足够你横躺竖卧。这里就是你的行宫,行不?”黄河说:“不是我要闹,实在是年年沙淤堤高,逼得我走投无路。”齐河人说:“我们现在就动工,给你让一条路。”振臂一呼,20万群众上阵,8个月为黄河筑起一个新居。6个乡镇、近5万人瞬间搬走,空出100平方公里土地。同时盖起一座8层楼高的7孔大闸。历史上有三尺巷的故事,民间邻里相争,让他一尺又何妨?而这次齐河人好大方,一让就是100平方公里。黄河为这份诚心所感动,50年间竟没有一次来敲门。闸前黄河滚滚去,闸后草木悄悄绿。有个成语“举案齐眉”,今天却是人与黄河在这里举案齐眉,谁让这个县的名字正好叫“齐河”呢?
我曾两次到豆腐窝大闸。第一次是到堤上看一个治水史迹展,偶遇大闸。1958年这里曾发生过特大洪水,水与堤平,万人抢险。有两位农民工巡堤,见一处管涌急喷,手边没有合适用料,一人急屈身坐进管口,犹如战士以身堵枪眼。另一人爬上堤岸大呼报警,何等惊心动魄!1970年9月齐河堤防段研发制造出我国第一艘机械挖沙船并下水,命名为“红心一号”,后获全国重大科技成果奖。你想黄河水每立方含沙高达500公斤,挖泥船一小时出水700方,这一口吐出了多少泥沙?这在当时是全国性大新闻。如今这条船已退役,现正静卧岸上接受游人的敬礼。我仰望着这条锈迹斑斑的铁船,联想到南海的吸沙填岛。如果寻根溯源,它很可能是我国水下挖沙船的鼻祖。
豆腐窝水闸离这个展览馆不远,显得很寂寞。陡峭的闸墙,僵直的钢缆,冰冷的铁门。它没有故事,也从没有上过什么报纸,游客更不会注意到它,它是一个铁哑巴。主人说,你别看它这样安静,每年这闸门总要轰隆隆地提升几次,试试运转灵不灵。闸前的土层里预埋着炸药,遇有紧急情况,一声雷鸣,土飞门开,洪水就夺门而出。但是,50年来这种情况还没有过,黄河一直遵守与人的承诺。
那次离开豆腐窝水闸后我心里总有一丝的惆怅。我们平常一提治黄,就是三门峡、刘家峡、李家峡、龙羊峡、小浪底……可有谁知道这个名不见经传的“豆腐窝”呢?“高峡出平湖”,多么有诗意的场面。而“豆腐窝”,一个土气的穷窝窝,有哪个文人会想到它、歌颂它呢?就像一场战斗,攻上城头的英雄最耀眼,而断后打阻击的战士常被忘记。这个山东汉子挺起宽厚的胸膛,以身挡水默默不语50年。我突然想起《史记》里飞将军李广的形象“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有功而不言,老实得像个乡下人。“为隐者传名,为无名者立传”是记者的职责,我于心不忍,两年后又重访豆腐窝。
正是深秋季节,红的高粱、黄的玉米、白的棉花,大地一片五彩斑斓。大闸脚下是一条水泥路面,阳光下村民晾晒的玉米、棉花堆积如山,豆腐窝变成了金银窝。我说这样不妨碍闸门的起吊吗?主人说近年因为黄河上游治理有成,下游河床降低,危险已经解除。豆腐窝大闸已光荣退役,将成文物。我立即想到闸外那100平方公里的备用土地,即问怎么样了?他说因祸得福,备用了50年,现在升值无法计量。于是我又花了两天的时间去逛这个大闸的后院。这里已经入驻了不少高新企业,印象最深的是一家医疗器械公司,小机器人都可以钻到人的血管里去。有大型游乐园,全球排行老三的过山车;有野生动物园,长颈鹿的头伸到二楼阳台上去吻客人的手;有珍宝馆,我第一次看到传说中的夜明珠,有汽车轮子那么大,在黑暗中熠熠发光。而传统农业也大放光彩,大型粮库的粮塔高耸入云,当地的绝活手工挂面居然细得能穿过针眼去,而且还是空心的。最可看的是一座博物馆,在诉说黄河的历史。有各种各样的动物化石,庞大的黄河古象正向我们走来,七八只“和政羊”(形似羊,牛科,因在甘肃和政地区发现而得名)扭曲叠压在一起,张开大嘴像要说点什么。其他还有各种飞禽走兽,都是些远古的生命,那时还没有人类,但已经有了黄河。黄河塑造了中华大地,哺育了我们的祖先,长期与人亲仇与共,难解难分。在这里,直到50年前的那一次谈判,握手言和。50年前人送黄河100平方公里的土地,50年后黄河又分毫不少地还赠予人,上面还附加了这么多的宝贝,豆腐窝变成了科技窝、财富窝、欢乐窝。人敬自然一尺,自然敬人一丈,水闸为证。
还有一件心事未了,就是这闸的设计者是谁?据说是一对患难夫妻、当时在此下放劳动的水利专家,但几经查访不得其详。我想他们和这水闸一样,本来也是不想留名的。但他们与闸都有功于世,何忍其没于尘埃?遂所书见闻,是为记。
- 新湘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