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星航:潜心廿载 “低空”高飞
在湖南株洲的一片工业园区内,山河星航的厂房并不起眼。没有高耸的办公楼,也没有华丽的展厅,这里却诞生了中国首款自主设计、制造的轻型运动飞机,以及全球领先的超高层建筑灭火救援设备——系留无人机消防车系统。成立20余年,这家民营企业一直在低空经济领域默默耕耘。
从租赁厂房起步,到如今手握四大核心技术产品、市场占有率遥遥领先,山河星航的故事不仅是技术创新的缩影,更折射出中国航空制造业从“逆向模仿”到“正向突破”的转型之路。
坚定: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
1999年,何清华在长沙河西租下一间厂房,以工程机械业务起家。彼时,中国通用航空市场几乎一片空白,民用飞行器研发更被视为“天方夜谭”。从小怀揣航空梦的何清华,在2002年做出一个大胆决定:进军航空制造业。
“当时没人相信民营企业能造飞机。”何清华回忆。正是这种“不被看好”,让他看到了差异化竞争的机遇。当时其他企业多选择收购国外成熟机型,但往往并不能掌握其核心技术。“当时国外的飞机工程师、研发人员到中国来交流,连笔记本都要换成新的,不让你们学。”何清华说,“所以山河星航选择搞自主研发。”2008年,公司推出第一架轻型运动飞机SA60L(阿若拉),成为中国第一款全自主设计、制造的碳纤维复合材料飞机,并成功通过美国FAA和澳大利亚CASA适航认证。“我们2008年到珠海航展参展,国外的飞行员在上面照相,我们创造了很多国内‘第一’。”
SA60L(阿若拉)的成功,打破了国外对轻型运动飞机的垄断,不仅实现了航电系统完全自主开发,关键的是,山河星航构建了从设计、制造到适航认证的完整体系,成为国内唯一能为民用市场批量提供世界先进水平飞行器的企业。
如今,SA60L(阿若拉)累计交付超300架,占据国内市场70%以上份额,成为中国大众飞行器的代名词。
20余年来,山河星航在通航领域始终坚持自主创新,即便在低空开放政策尚未明朗、市场回报微薄的阶段,也未曾动摇。超强的战略定力让企业等来了低空经济的春天。
突围:打造通航飞机的“中国方案”
山河星航的车间里,一架架银灰色机身泛着碳纤维特有的光泽。这里不仅是飞机的诞生地,更是多项“全球首创”技术的试验场。
2021年,山河星航接下大众集团中国的“eVTOL(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研发项目,该项目关键技术为“复合翼技术”,顾名思义,是将多旋翼垂直起降能力与固定翼高效巡航能力结合在一起的“飞行黑科技”。“既能像直升机一样垂直起降,又能像固定翼飞机一样高速巡航。”何清华向记者介绍,“说起来简单,实际上要实现这两种模式间的无缝切换,同时保证飞行器的稳定性和效率,是研发中的首要难题。”
复合翼飞行器的飞行控制系统算法的复杂性和可靠性是研发中的核心挑战,需要实时调整旋翼和固定翼的工作状态,精准控制姿态、速度和动力分配,任何细微的误差都可能导致飞行器失控。
山河星航仅用8个月便攻克气动布局、飞控系统等难题,完成1.7吨级复合翼原型机首飞。这一速度让大众中国区CEO惊叹“创造了奇迹”。
“复合翼技术不仅是技术的突破,更是飞行规则的改写。”何清华说。尽管研发过程充满挑战,但应用前景令人振奋。从城市空中交通到应急救援,从物流运输到生态监测,复合翼飞行器正以“变形金刚”般的灵活性,开启低空经济的新篇章。
在山河星航的展厅中,各类航空产品熠熠生辉:除了“成名作”“阿若拉”两座飞机、“变形金刚”eVTOL,还有SA750大型无人运输机,这款运输机最大起飞重量7.5吨,有效载荷达3吨,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空中卡车”;针对高层建筑灭火难题,山河星航研发出全球首套系留无人机消防系统,可悬停百米高空持续作业,精准喷射消防液……这些功能各异、性能强大的产品不仅是企业技术实力的象征,更勾勒出低空经济的未来图景。
理性:市场与技术双轮驱动
“没有市场牵引的技术只是空中楼阁。”何清华多次强调。山河星航的发展始终紧扣市场需求,以“小步快跑”实现技术迭代。
在轻型飞机领域,公司根据低空开放政策的推进节奏,逐步推出两座和5座机型,避免盲目扩张。无人机板块,山河星航选择从消防、物流等刚需场景切入,以差异化产品避开红海竞争;成本控制上,山河星航依托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使用数字化风洞仿真技术,将产品研发周期缩短至两年。通过数字化设计替代风洞试验、自研航电系统降低采购成本等多种手段,整机的售价远低于同类进口机型的价格。“我们要让飞行不再奢侈。”何清华说。
随着国内低空逐步放开,在湖南成为全国首个全域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省份加持下,山河星航迎来黄金发展期。企业计划在省内建设通航运营基地,探索“飞行+服务”的商业模式,让轻型飞机在旅游观光、应急救援等领域释放更大价值。与此同时,山河星航积极推动产业链协同。与中国航发动研所合作开发混合动力系统“阿若拉”飞机,携手宗申动力攻关新能源发动机,联合民航沈阳航空器适航审定中心共建“通航用国产复合材料性能共享数据库”……
尽管成绩斐然,山河星航仍面临诸多挑战。何清华呼吁:“政府需进一步放开低空空域,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关键技术攻关,同时完善适航认证体系,降低民企创新门槛。”
当下,低空经济正从“蓄势待发”转向“全面爆发”,而山河星航的答案清晰坚定:以技术积淀穿越周期,用理性创新定义未来。正如企业展厅中那句醒目的标语——“为航空领域创造中国价值”,这片“低空”之上,中国航空的新质生产力正越飞越高。
记者手记:
采访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不只是琳琅满目的产品矩阵,还有创始人何清华反复提及的“超强的战略定力”“理性的发展路径”与“自主的研制体系”。
在过去通用航空鲜有人知的20多年中,山河星航凭借“超强战略定力”耐住寂寞,潜心耕耘。相较于其他企业选择“买技术”快速入场,山河星航选择了一条最难的路——正向设计、自主研发。这种对“自主”二字的执着,让企业在低空经济爆发时拥有了无可替代的竞争力。
另外,山河星航的“理性发展路径”值得借鉴。在市场尚未成熟时,企业通过合理的投入产出、持续的技术积淀、强烈的事业驱动,在长期低迷的市场环境中依靠充分市场化的轻型飞机产品,达到有利润有现金流的状态,也让企业在低空开放政策落地后,迅速抓住机遇,实现爆发式增长。
新质生产力的培育离不开“长期主义”。正如创始人何清华所说:“新质生产力不是天上掉馅饼,而是长期积淀的结果。”
- 新湘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