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听传播质效

作者:周 媚 来源:2025年第7期 发布日期:2025年04月01日 09时15分00秒 编辑:陈家琦


提升中华.jpg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民族记忆和民族精神,是视听创作的不竭宝库。近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电影、电视剧、短视频、网络游戏、动画等视听媒介的创新传播不断“破圈”,表明用视觉文化表现的方式,解读好、传播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重大机遇,更是一大挑战。

坚持以守正创新为魂,深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核。守正,要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核之“正”,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将其融入现代生产生活,从而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走出去”。如《黑神话:悟空》游戏中就融入了大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从而为《黑神话:悟空》破圈出海提供了文化价值层面的支撑。创新就是要结合时代条件,融入现代元素,运用现代传承手段,真正做到“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崭新的面貌走上新时代的大舞台。湖南卫视与芒果TV同步播出的《当马克思遇见孔夫子》,以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为主题,聚焦阐释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两个结合”的重要论述,独创性地采用戏剧表现形式,打破传统理论节目的框架,在由XR技术打造的岳麓书院中展开了一场“历史性的相遇”。这种活跃的、开放的文化交流氛围更加贴近年轻受众,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开辟了新的可能性。

加强科技赋能驱动,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表达。在数字时代向数智时代转型的当下,视听创新不仅提升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而且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助力。新媒体技术、数字技术、智能虚拟技术的使用,开拓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表现力、想象力、生命力,开辟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多元化新路径,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视听传播要做到手段、形式和途径的创新,让静态的文化资源“动”起来,增强受众的参与感、体验感和认同感。动画电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采用全景3D技术,将长安城、五行山洞、悬空寺等中国传统建筑表现得立体可感、精致细腻,让观众有亲临其境之感,从而增强了影片感染力。

坚持国际视野胸怀天下,着力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力影响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视听内容创新给中国传统文化以现代化的诠释,为文化传播提供了新路径。在全球化背景下,传统文化成为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视觉传播时代,需要创新传播路径,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向世界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如《哪吒之魔童闹海》以破竹之势在全球影坛掀起热潮,成为首部跻身全球票房前列的非好莱坞动画。这不仅是中国动画电影的里程碑,更是中华优秀文化传播的里程碑,彰显了中国文化的强大魅力与影响力。这种文化输出不仅是一种商业成功,更是一种文化软实力的体现,是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体现。同时也再次力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作者单位:湖南广播电视台广播传媒中心)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200001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