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青年学生创新创业营造更好更优环境
青年是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是创新的生力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社会都要关心青年的成长和发展,营造良好创新创业氛围,让广大青年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广阔天地中更好展现才华。这对优化青年创新创业环境提出了明确要求,也指明了前进方向。
一
青年学生创新创业是科技创新的驱动力。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中国式现代化亟须以科技创新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数据显示,2014年以来我国新登记注册经营主体中,大学生创业者超500万人,信息技术、文娱体育、科技应用等创新密集型行业中青年占比超50%。可以说,青年学生已经成为推动科技创新的生力军和经济转型升级的核心动能。
青年学生创新创业是经济增长的活力源。青年学生作为社会中最具活力和创新力的人群,在经济增长中扮演着多维度、深层次的角色。比如,青年创业者善于捕捉新兴领域的机遇,在人工智能、生物科技、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中发挥着“挑大梁”的作用。许多青年创业者发起的“小而美”“专而精”的创业项目,正在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微观基础。
青年学生创新创业是涵养人才的蓄水池。创新创业过程是锤炼青年干事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大量青年创业者通过创新实践有效提升了资源整合、风险应对等综合能力,其中不少青年由此成长为行业领军人才。这种“干中学”的培养机制,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
二
营造更好更优环境是推动青年学生创新创业的必然要求。创新创业并非“孤勇者”的冒险,而是需要政策、教育、资金、环境等多要素的协同发力。唯有政府、社会、市场三者共同努力,才能让青年学生从“敢闯”迈向“善创”,从“试水”走向“深耕”。
青年学生创新创业离不开完善的政策支持。青年学生创新创业的活力释放,离不开政策环境的持续优化与制度保障的精准发力。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出台了税收减免、创业贷款担保等一系列扶持政策,为青年创业者提供了“及时雨”。今年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们进一步聚焦青年创业痛点,提出一系列务实建议,既体现了对青年创业群体需求的深度洞察,也彰显了政策制定从“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的转变。
青年学生创新创业离不开完整的生态构建。优化创新创业环境,需要资源倾斜与评价体系的双向突破。当前,科研领域“破四唯”改革持续推进,专项基金向青年科技人才倾斜,这些举措有效打破了资历与经验的桎梏。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青年创新不仅需要资金“输血”,更需评价机制“松绑”。探索科研容错免责机制,允许青年首次承担项目失败后免责,这种“算大账、看长远”的智慧,才能让青年敢于挑战“卡脖子”技术。总之,唯有资源的精准配置与生态的柔性包容,才能为青年打开更广阔的创新创业空间。
青年学生创新创业离不开开明的社会环境。创新创业文化的培育,需要全社会形成“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价值共识。当前,部分领域仍存在对青年“经验不足”的偏见,亟须通过舆论引导破除思想壁垒。当社会不再以短期成败论英雄,青年创新创业才能真正从个体突围升华为群体自觉,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不竭动能。为青年学生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环境,重点要把握好四个方面。一是政策支持要更加系统。政策环境是青年创业的“第一推动力”,要注重整合财税、金融、产业等多元政策工具,更注重“全生命周期”支持,既解决青年创业者初创期的资金难题,也要关注成长期的市场拓展需求。二是产教融合要更加紧密。高校是创新创业的“育苗基地”,要注重改革“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模式,不断强化青年实战能力,打通从创新源头到市场应用的完整链路,有效弥合学术与商业的鸿沟。三是平台生态要更加协同。平台是资源汇聚的枢纽。要注重发展更多众创空间等创新创业平台,完善创业生态,培育更多提供法律咨询、财税服务等第三方服务的机构,有效降低创新创业成本。四是社会环境要更加友好。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至关重要。要注重通过媒体宣传、创业大赛树立标杆,同时完善风险分担机制,避免“成王败寇”的单一评价。
三
面向未来,唯有聚焦痛点、精准施策,为青年学生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环境,厚植青年成才沃土,才能培养更多创新型人才,激活广大青年创新动能。
完善政策支持体系。要聚焦战略领域实施突破,通过设立国家青年科技创新基金,重点支持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前沿领域发展。加强普惠性保障,推广创业担保贷款贴息政策,落实结构性减税。加大资本市场支持力度,优化天使投资税收政策,对投资早期科创企业的机构给予投资额抵税优惠。打造第三方专业服务平台,建立集政策查询、融资对接、知识产权保护等功能于一体的青年创业服务平台。强化青年创业者创业意识培育,加强创业能力培训,开展创业经验技能实践锻炼,提高创业者应对实际问题能力。
构建完整创新生态。要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把创新教育贯穿教育活动全过程,加快形成适应社会需求与个体发展的人才自主培养模式。完善科研成果转化机制,打通高校科技成果从研发到市场的通道,破解科技与经济“两张皮”顽疾。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广“揭榜挂帅”制度,面向青年团队开放国有企业技术需求清单。建设一批青年创业孵化器,配套提供“创业导师+投资基金+产业链资源”支持包。办好创新创业大赛,围绕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重点产业方向,突出就业优先导向,持续为青年群体创业主体搭建综合性赛事服务平台。
营造良好创新文化。要优化人才评价机制,建立多元化人才评价标准,将科技成果转化效益、社会价值纳入职称评审体系。加强价值引领,将科学家精神、企业家精神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提升城市青年友好度,推广“青年驿站”计划,为异地创业青年提供一定期限的免费住宿和社保接续服务。优化青年居住生活环境,打造“15分钟创新生活圈”。营造鼓励创业、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广泛开展青年创新创业典型案例宣传,讲好青年创业故事,弘扬青年创业精神,激励更多青年敢创业、创成业。
为青年学生创新创业营造更好更优环境,是制度创新与社会变革的综合性工程。唯有以“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的远见持续完善创新创业生态,才能让广大青年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壮阔征程中,真正成为驱动民族复兴的“青春引擎”。
(作者分别系国家信息中心研究员,副研究员)
- 新湘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