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服务湖南高质量发展

作者:付宏渊 来源:2025年第5期 发布日期:2025年03月01日 01时20分00秒 编辑:胡雅南


未标题-1 2.jpg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成教育强国是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先导任务、坚实基础、战略支撑。全省教育大会强调,要进一步增强推动建设教育强省的责任感使命感,奋力开创全省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湖南高校必须把准全省教育发展改革方向,落实省委、省政府“两优”方案,切实肩负起建设教育强省的职责使命。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牢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高等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就是要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高校要锚定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紧紧抓住“政治底色”这个关键,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一是要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培根铸魂,持续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立足湖南红色资源,“讲透”理论课、“讲活”思政课、“讲好”课程思政,培养有信仰的人。二是要推动党情国情教育走深走实,管好阵地、课堂和教材,把党史、改革开放史等纳入必修课,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深刻把握加强党的领导的历史逻辑,组织院士和“时代楷模”“讲新”开学第一课,培养有爱国情怀的人。三是要抓好社会实践育人“大课堂”,组织学生走进大国工程、走进乡村振兴,用新时代伟大成就感召青年,鼓励引导他们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书写出彩人生,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夯实人才自主培养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进一步加强科学教育、工程教育,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为解决我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供人才支撑”。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以人才建设推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大学肩负的重大历史使命。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深刻重塑全球秩序和发展格局,高校必须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人才需求,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一是要以增强经济社会服务力为导向,积极对接国家战略和湖南现代化产业体系,完善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提高学科专业社会适配度。推进人文社会科学与科技的结合,强化新文科、新商科建设。提前谋划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支撑主导产业创新发展。二是要坚持人才个性化培养,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兴趣爱好,完善学生跨学科自主选择专业制度,激发学生发展潜力。开发“基础+”“智能+”课程模块,开设“微专业”,同时把科研命题作为育人选题,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前沿课程,增加课业难度,提高解决复杂问题能力。三是要坚持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大力推进教师教书育人、学术科研、社会服务能力培养,全方位提升教师队伍素质,打牢培育名师这一基础工程。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健全多维教师评价机制,构建更加开放、包容的用人环境,引导教师潜心教学科研。

提升推动区域发展能力,彰显学校办学特色优势。教育,一头连着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供给、智力支持,一头连着每一个家庭的未来、每一个孩子的命运,办好三湘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湖南高校的头等大事。湖南高校要始终扎根湖湘大地,坚持把锚定“三高四新”美好蓝图任务落到实处,以教育之力厚植三湘人民幸福之基。一要优化区域办学格局,完善学科专业体系,优化招生布局,全力扩大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供给,引导毕业生留湘兴湘建功立业,努力支撑地方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和服务地方经济。二要厚植创新创业精神。通过“课程引导、平台支撑、项目驱动”一体推进“双创”教育,充分借鉴湘江卓越工程师学院办学经验,探索新工科教育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模式。推进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强化实践教学,打造工程教育特色。三要强化科技创新赋能,聚焦战略需求,围绕新能源、新材料、人工智能、高端制造等前沿领域新兴产业,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作者系长沙理工大学党委书记)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200001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