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

作者:胡晓青 李智豪 来源: 2025年第6期 发布日期:2025年03月21日 10时32分00秒 编辑:胡雅南

教育科技1.jpg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教育始终是强国兴起的关键因素。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的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强调,新时代新征程,必须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对教育、科技、人才的需求,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这些重要论述,对如何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重大问题作出深刻阐述、提出明确要求,对于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促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必须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

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必须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归根结底靠人才、靠教育。我们培养的人要能够完成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这就是教育的历史责任。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大学岳麓书院考察时,妙解“惟楚有材,于斯为盛”这句古语,强调“于斯为盛”首先指的是湖湘大地代有人才出,涌现出许多报效祖国的栋梁之材,同时指出这个“斯”,不止是“这个地方”,也是“这个时代”,勉励同学们要不负时代重托,不负青春韶华,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新时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青年人正逢其时。我们更有责任共同把教育办好、把学生培养好,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培养一批批栋梁之材。

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要聚焦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把德育贯穿于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全过程,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德育既是学生入学的第一课,也是学生离校前的最后一课,必须贯穿学生学习始终,贯穿学校工作各方面各环节,使学校真正成为教化育人的天地,而不仅仅是教授技能、发放文凭的场所。202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第一师范学院考察调研时,针对一师坚持“三育并重”“身心并完”以让学生全面发展的先进办学理念,强调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也要重视这个问题,不要流于只教知识。学校的办学宗旨,既要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又要引导学生立志报国。要教育引导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做挺膺担当奋斗者。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要不断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坚持思政课建设和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把思政教育“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效融合起来,注重运用新时代伟大变革成功案例,充分发挥红色资源育人功能,不断拓展实践育人和网络育人的空间和阵地,把德育工作做得更到位、更有效。

必须把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作为根本动力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根本在于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是一个系统性跃升和质变,必须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坚决破除一切制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思想观念束缚和体制机制弊端,全面提高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教育改革纳入全面深化改革统筹谋划,强调改革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以改革激活力、增动力,引领教育改革开启向纵深推进的进程。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提升教育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要把促进教育公平融入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各方面各环节,缩小教育的城乡、区域、校际、群体差距,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更好满足群众对“上好学”的需要。要建立健全更加合理高效的教育资源配置机制,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受益面。

要确立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有效发挥指挥棒作用。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事关教育强国成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紧扣建设教育强国目标,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符合我国实际、具有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一段时间以来,教育最突出的问题是中小学生太苦太累,办学中的一些做法太短视太功利,更严重的是大家都知道这种状况是不对的,但又在沿着这条路走,越陷越深。说到底,是立德树人的要求没有完全落实到体制机制上,教育的指挥棒在中小学实际上是考试分数和升学率,在高校主要是科研论文,关于德育、素质教育的应有地位和科学评价体系没有真正确立起来。要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要持续巩固“双减”成果,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全面提升课堂教学水平,提高课后服务质量,真正把过重的学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减下来。对校外培训机构要依法管起来,让校外教育培训回归育人正常轨道。

要完善学校管理体系,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不断提升依法治教和管理水平。必须针对学校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机制不健全、政府管理越位缺位错位不到位、社会参与不足等问题,深化办学体制和教育管理改革,推进教育领域治理能力和水平现代化。学校是办学主体,要尽可能把资源配置、经费使用、考评管理等放给学校,保证学校事情学校办。坚持依法治教、依法办学、依法治校,完善办学制度,强化从严治校机制,执行校纪校规,使学校发展做到治理有方、管理到位、风清气正。民办学校要按照国家法律和教育规律来办学,依法规范管理,促进行业自律,注重社会效益、公益属性。

发挥教育先导性、基础性支撑作用,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进一步发挥教育先导性、基础性支撑作用,实现科技自主创新和人才自主培养良性互动。人才是第一资源,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当今世界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教育竞争,围绕高素质人才和科技的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教育日益成为赢得战略主动的关键因素,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突显。党的二十大报告把教育科技人才单独成章进行布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并对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提出明确要求。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具有内在一致性和相互支撑性,要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一体统筹推进,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

教育要想在前头,赶在前头,适应人才供需变化。要着眼现代化需求,适应人口结构变化,统筹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统筹政府投入和社会投入。要加强对基础教育的支持力度,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要扎根中国大地办高等教育,把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作为重中之重,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要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创新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模式,大力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

要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着眼提高创新能力,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完善高校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好基础学科和交叉学科突破计划,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打造校企地联合创新平台,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能,让更多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培养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的大计。要完善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配机制,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效。高校特别是“双一流”大学要发挥培养基础研究人才主力军作用,全方位谋划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突破常规,创新模式,更加重视科学精神、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教育。

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要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推动各类型各层次人才竞相涌现,提升终身学习公共服务水平。要利用信息技术更新教育理念、变革教育模式,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数字差距,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变革创新,充分发挥人工智能优势,形成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智能化环境。

必须把建设教育强国作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任务

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加强党的领导是做好教育工作的根本保证。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强调各级党委要把加强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当成重要职责,把教育改革发展纳入议事日程,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熟悉教育、关心教育、研究教育。党的领导在教育系统能不能有效实现,取决于教育系统党的组织体系健不健全,党的建设抓得好不好。必须牢牢掌握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权,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使教育领域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确保培养的人始终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社会主义。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不断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领导体制。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强教必先强师,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建设教育强国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要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培养培训质量,培养造就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家庭教育涉及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家长应该担负起教育后代的责任。要积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格局,学校、家庭、社会要紧密合作、同向发力,引导全社会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成才观、教育观,共同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和社会氛围。广大教育界人士要发挥自身优势,更好支持参与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和发展的实践,为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贡献智慧和力量。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下一篇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200001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