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雷锋手迹 传时代精神
编者按:伟大不因时间磨灭,精神在岁月中生辉。今年3月5日是第62个学雷锋纪念日,为了更深入地宣传雷锋事迹,传承时代精神,《新湘评论》记者联系了湖南雷锋纪念馆、鞍钢雷锋纪念馆、辽阳雷锋纪念馆、抚顺市雷锋纪念馆,请他们推荐雷锋手迹,讲述手迹背后的故事,让珍贵的文物说话,让尘封的历史发声。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名字如璀璨星辰,照亮人们前行的道路;总有一些精神如永不熄灭的火炬,赋予人们奋进的力量。雷锋,就是这样一位闪耀着永恒光芒的最美奋斗者,永远的时代楷模。他的名字家喻户晓,他的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
今年3月5日是第62个学雷锋纪念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走进雷锋的世界,探寻他的精神宝藏。
从写给堂叔的家书到表达决心的《决心书》,再到为战友填写的《入团志愿书》以及最后的日记,它们串联起雷锋短暂却无比绚烂的一生。
雷锋留下的这些手迹,是他人生的真实写照,每一个字都饱含着他对党的热爱、对工作的热忱、对同志的关心。
让我们一同翻开这些珍贵的手迹,聆听岁月的回响,感受雷锋精神的磅礴力量,传承这份永恒的精神财富,在新时代续写属于我们的“雷锋故事”。
一封信
“三叔:您好。
近来身体好吗?工作忙吧?精神愉快吧?生活过得怎样呢?一切都好吧?因我工作调动,加之任务繁重,时间紧迫,很久没给您写信,对不起,请原谅吧!”
这是1962年6月26日,雷锋写给三叔雷明光家书中的一段话。自1958年雷锋响应号召到辽宁鞍钢做了一名推土机手,他就离开了家乡湖南。但是,他始终牵挂着家乡的亲人,也经常把自己的点滴进步通过书信告诉亲人,让他们放心。
“从3月16日到今天为止,我驾驶的汽车已安全行驶了四千多公里,没发生事故,圆满地完成了各项运输任务,现在正准备迎接新的任务。我决心继续努力,争取更大的成绩。”
这不是雷锋第一次在信中向三叔“报喜”了,雷锋入党、立功、当选抚顺市人大代表、出席军区团代会,都给三叔雷明光写过信。1960年7月,雷锋参加沈阳军区体育比赛,获得了三级运动员称号,他将比赛的纪念照也寄给了雷明光。
雷明光是家乡亲人中收到雷锋来信最多的一位,雷锋为何与这位三叔特别亲近呢?这是因为,在雷锋心中三叔雷明光就如同可亲可敬的父亲。
雷锋很小的时候就成为了孤儿,起初寄居在六叔奶奶家。六叔奶奶病逝后,六叔爷爷年老体衰,无法照顾雷锋,三叔雷明光就把雷锋领回了自己家中,从此一住就是两年。雷明光是一名共产党员,在长沙一家印刷厂做工,虽然经济条件稍微好点,但养活一大家子人也不容易。他每次从长沙回家,宁可不给自己两个孩子买东西,都要给雷锋买。这份浓浓的亲情,使雷锋在艰苦的岁月里感受到了一份真挚的父爱,也令他铭记于心。因此,雷锋每有收获和进步,他都迫不及待想和最亲的亲人分享。
壮志酬家国,家书传真情。透过泛黄的信纸,我们仿佛能看到那个一心奉献的年轻身影,将个人的壮志融入建设祖国的伟大事业里,又在家书中将细腻的情感传递给远方的亲人。如今,这份饱含真挚情感的家书作为国家一级文物保存在湖南雷锋纪念馆。
一封《决心书》
“我愿把我的青春献给祖国,我愿永远作鞍钢的工人,服从组织的调配。到厂后,我一定刻苦学习,积极工作,忘我劳动,一定苦干苦钻,不骄不傲,虚心向群众学习,克服一切困难,发挥一个共青团员的应有的热能。”
这是1958年11月7日雷正兴写给鞍钢招工组的《决心书》。当天,他把这份《决心书》和填好的《鞍钢招收工人登记表》一同递交到了鞍钢派往湖南望城的招工组工作人员手中。为表达自己想要去鞍钢当工人,到鞍钢打冲锋、争先锋的强烈决心,雷正兴第一次写下“雷锋”这个名字。从此,“雷锋”这个名字走进了人们的视野,并在时间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11月12日,雷锋登上了北去的列车,离开了生活18年的湖湘大地,走向了更加广阔的天地。
雷锋刚到鞍钢的第二天,就和新来的同志们一起参观了鞍钢。雷锋的同乡、工友易秀珍回忆说:“新工人入厂教育,给我们讲一些老工人的先进事迹,讲孟泰、王崇伦。雷锋听了特别兴奋,学习回来的路上,边走边和我说:‘我们一定要在工作中向孟泰、王崇伦学习,当一名鞍钢好工人。’”
11月17日,雷锋没有如愿地成为一线炼钢工人,而是被分配到化工总厂学开推土机。雷锋对此有点想不通,报到后,他找到车间主任于明谦,坦率地说:“我是一心一意为祖国炼钢来的,为啥偏偏让我开推土机?”于明谦向雷锋解释,炼钢光靠几座平炉不行,还需要矿石、铁水、焦炭等,缺少哪一样都不行。大工业生产就像一架机器,缺哪一颗螺丝钉也不能转动。雷锋听了觉得很有道理,立刻表态:“我就甘当螺丝钉了,党把我拧在哪里,我就在哪里使劲!”
“这几天我真是睡不着觉,老是想着推土机,在床上翻来覆去,回忆着李师傅的指教,只想不睡觉,起来又去学习就好;我只想早一日学会,早日为祖国出一点力量。”这是1959年2月24日雷锋写的《我学会开推土机了》一文中的一段话,他在文章中记录了自己当学徒的心情,“2月24日是我永远不能忘记的日子!这一天,我第一次学会了开推土机,心情是何等的激动呵!”
功夫不负有心人。3月28日,雷锋取得了“冶金工业部鞍山钢铁公司安全操作允许证”(证件编号4819号)。雷锋的第一位师傅李长义评价雷锋说:“在我教的徒弟里,小雷岁数最小,可他学得最好。”
这也正印证了雷锋当年写在《决心书》中的那句话:“我永远跟着共产党走。我一定争取在钢铁战线上当上英雄和模范,我要为祖国人民的幸福生活而奋斗到底。”
一份《入团志愿书》
1959年5月,鞍钢决定在辽阳弓长岭铁矿建一座年产30万吨焦炭的焦化厂。雷锋主动请战,要求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同年8月,他启程前往辽阳,并在弓长岭铁矿焦化厂工作。也正是在这里,雷锋走进了他梦寐以求的军营。
张天生是辽宁省辽阳县崔家村人,1960年1月与雷锋一批参军,一起分配到运输连,一起参加驾驶训练。
1960年11月25日,张天生提交了《入团志愿书》。在“入团介绍人”一栏,雷锋这样填写了他对张天生的评语:“该同志自入伍以来,思想进步,立场坚定,政治开展,革命意志坚定,工作踏实,不怕困难,历史清白,成分好,靠近组织,及时向组织汇报自己的思想和工作情况,入团要求迫切,对组织认识明确,并愿意为共产主义奋斗到底。”“缺点: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开展的不够,希今后改正。”
在雷锋战友群体中,只有张天生一人获得雷锋入团入党的推荐介绍。
为什么雷锋这么热心帮助张天生在政治上进步呢?据与雷锋、张天生同在一个班的刘兴学回忆,张天生开车学得快,开车技术好,汽车修理技术好,肯吃苦。也许正是因为张天生的这些品质打动了雷锋,雷锋特别希望张天生向组织靠拢。
“1960年6月的一天,雷锋对我说:‘天生,你的日常工作战友们都看到了,你要靠近组织,争取入团。’”张天生回忆说。当张天生填写“入团志愿书”时,他怕写错,还请雷锋帮他打了草稿,又写了入团评语。
1961年9月,雷锋又指导张天生写了入党申请书,张天生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份申请书被存放在他的档案中。同年,张天生被调入团里小车班,临行前他向雷锋告别。雷锋对他说,到团里好好干,任何时候都要以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什么情况下都要努力工作。
“任何时候都要以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什么情况下都要努力工作。”张天生一直谨记雷锋的赠言。复员回到老家的张天生一直在辽阳市公汽公司上班,兢兢业业,直到退休。
如今这份长25.5厘米、宽17.5厘米、重15.5克,由3页纸组成的《入团志愿书》就保留在辽阳雷锋纪念馆,虽然纸张已经褪色发黄,但雷锋的字迹依旧清晰。
最后一篇日记
雷锋同志最后一篇日记是哪一天所写?日记写了哪些内容呢?我们联系了抚顺市雷锋纪念馆,读到了这份无比珍贵的手迹。
“今后,我要更加珍爱人民和尊敬人民,永远做群众的小学生,做人民的勤务员。”这段写于1962年8月10日的话,是雷锋牺牲前5天所记日记的最后一段文字。
1962年8月15日,细雨绵绵,雷锋与战友乔安山在完成卡车运输任务后,一同返回部队驻地。本该休息的雷锋见车身沾满泥巴,考虑到下午还有运输任务,于是,他和乔安山准备先擦车再吃饭。两人驱车前往九连炊事班外的水龙头,路口有根晾衣木杆,汽车需要直角转弯通过木杆才能进入行驶的土道。
驾驶经验丰富的雷锋跳下车,指挥战友乔安山开车通过。就当乔安山驾车通过时,猛然间传来“咔嚓”一声异响,雷锋被撞倒的木杆击中,倒在了地上,不幸因公殉职,年仅22岁。
1963年3月5日,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发出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伟大号召。
3月19日,中国人民军事博物馆进行了大型展览,展出了雷锋同志300余件物品及照片。据军史专家马沈回忆,周恩来总理曾前来参观,并亲自翻阅了雷锋生前最后的这篇日记。
“做群众的小学生,做人民的勤务员。”雷锋以22岁的短暂青春温暖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他用日复一日的善举诠释着奉献的真谛,于平凡岗位上铸就了不平凡的精神丰碑。他传递给我们的不仅是阳光般的温暖,还有他内心深处信仰的力量。
- 新湘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