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科学方法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遵循什么样的方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科学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方法,指明了我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方向、遵循原则。
要注重先立后破,对传统产业改造提质。当前要处理好“立”与“破”两者关系。“立”与“破”是辩证统一的,就经济发展而言,无论是“立”还是“破”,都离不开“稳”,都是为了“进”。“先立后破”把立放在首位,强调“立字当头”,是发展新质生产力要遵循的基本方法,该立的要积极主动立起来,立得住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思路,全面落实发展新思路,构建发展新格局,在加快培育新增长点、促进新动能上见实效;该破的要在立的基础上坚决地破,破得科学:“破”需要等待发展条件具备、时机成熟,不能盲目超前、消极滞后,旧的破了、新的立不稳,经济将会面临阵痛压力,面临下行风险,难以承受。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更不能把发展新质生产力同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简单挂钩。我们只有遵循生产力发展规律,对传统产业进行科学布局和统筹推进改造提质,才能实现对传统生产力的稳步替代。
要注重因地制宜,坚持从实际出发。从区域层面看,各地要按照资源禀赋、发展基础、创新实力、产业优势等方面,扎实推进产业升级,培育符合本地实际的新质生产力。同时避免由于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造成的新增产能过剩,防止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现象加剧。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创新为特征,以质量优为关键,以先进生产力为本质。在未来的发展中,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要落在“实”上,盯在“新”上,抓在“优”上。各地要察实情、出实招、求实效,挖掘湖南地域优势,培育各具特色的先进产业集群,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要注重分类指导,防止出现一哄而上。各地区各部门在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要避免“一刀切”“一锅煮”等现象,注重分类指导,实现对政策措施的准确理解和正确把握,进而确保新质生产力巨大效能的全面发挥,为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新的竞争实力和持久动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突破口和主攻方向是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打造未来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一哄而散”的现象,保持冷静和理性,打好“预防针”,坚持循序渐进。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一句口号,要建立分层次、分类别、分领域、分主体、分方式的多维度指导体系。要顺势而为,稳中求进,持续增强具体落实政策措施的针对性、精准性,确保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有效把人员、资金等生产要素向关键领域、重点方向集中,抢占先机,使新质生产力成为湖南高质量发展最鲜明的标识。
(作者系湖南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邵阳学院基地研究员,邵阳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 新湘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