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3 芙蓉盛世30年
30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只不过是短暂的一瞬。但30年的改革开放却使湖南这个革命老区、农业大省、内陆腹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可以从人们的衣食住行感受到30年的辉煌,更可以从统计数据印证出改革开放30年是湖南综合实力提升幅度最大、城乡面貌变化最快、人民群众受惠最多、经济社会发展最好的历史时期。
经济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
改革开放以来,湖南农业由大转强,工业加快发展,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增长,经济综合实力不断迈上新台阶。
经济总量即将进入“万亿俱乐部”。2007年,全省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146.99亿元增加到9200.00亿元,年均增长9.4%;人均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286元增加到14492元,年均增长8.4%。2008年前三季度,全省生产总值达到7694.80亿元,同比增长12.6%,全年有望突破万亿元。
财政总收入、企业利润、居民收入年均增幅均超10%。2007年,全省财政总收入由1978年的28.98亿元,增加到1123.27亿元,年均增长13.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由1978年的14.15亿元增加到488.24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0年中年均分别增长13.4%和12.1%。
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迈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我国农村改革的序幕后,湖南农业稳步发展,特别是2004-2008年,中央再次连续发出5个“一号文件”,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加强。2007年全省第一产业增加值1626.52亿元,是1978年的27.2倍。主要农产品产量大幅增长。其中,2007年粮食总产量2909.89万吨,比1978年增长39.4%。湖南用占全国3%的耕地,生产了占全国6%的粮食,成为国家主要粮食基地。
工业弱省加快后发赶超。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全党工作重点开始向经济建设转移,特别是省第八次党代会明确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省第九次党代会确立“一化三基”战略后,湖南工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拥有了10大优势产业集群和77个各具特色的工业园区,培育了华菱钢铁、中联重科、三一重工等一批在全国同行业处于领先地位的优势企业。2007年,全省工业增加值由1978年的51.94亿元增加到3375.87亿元,年均增长12.0%。
第三产业助推绿色GDP。2007年,第三产业增加值由1978年的27.34亿元增加到3657.04亿元,年均增长11.6%。
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
改革开放以来,湖南经济发展从注重发展速度到又快又好再到又好又快,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经济结构逐步优化。30年来,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全省三次产业结构由1978年的40.7∶40.7∶18.6调整为2007年的17.7∶42.6∶39.7,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稳步提高,由1978年的59.3%提高到82.3%。在工业中,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1998年的45.4%,提高到2007年的84.5%;优势产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00年的75.0%,提高到2007年的75.7%。在第三产业中,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2007年,全省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1431.81亿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16.6%,比2004年提高2.8个百分点。
投资强力拉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2007年,工业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由2000年的17.5%提高到37.2%;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占工业投资的比重由2000年的43.9%提高到68.2%;高耗能行业投资占工业投资的比重由2000年的73.5%下降到61.2%。
优势地区辐射带动作用凸显。随着“一点一线”、“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大湘西开发”、“3+5”城市群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优势地区辐射带动作用增强,优势地区和边远地区经济发展趋向协调。2007年,长株潭三市、“一点一线”地区、“3+5”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3468.32亿元、5847.27亿元和6933.4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5.8%、15.1%和15.3%,增速比全省快1.3个、0.6个和0.8个百分点,分别是1978年的85倍、72.3倍和61.7倍;2007年,大湘西地区实现生产总值1001.08亿元,比上年增长13.2%,经济增速与长株潭地区的差距,由2003年的3.4个百分点缩小到2007年的2.6个百分点。
科教兴湘战略力促经济发展。科技成果不断涌现。2007年,全省取得科技成果970项。其中,国际先进水平成果241项,是1989年的8.0倍;国内首创(领先)成果397项,是1989年的2.5倍。先后产生了袁隆平院士的两系杂交水稻、黄伯云院士的高性能碳/碳航空制动材料的制备技术等一批有全国和世界影响的重大科技成果。R&D投入强度明显上升。1996?2007年,湖南全社会R&D投入总量从7.80亿元增加到73.54亿元,年均增长22.6%。人员素质大幅提高。2007年,全省平均每万人口中拥有自然科技人员145.7人,是1978年的4.2倍。
节能减排成效显著。全省关停并转了一大批小火电、落后水泥产能和造纸厂。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由2000年的66.09%上升到2007年的89.8%,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由2000年的138.82万吨减少到2007年的31.8万吨;全省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由2005年的1.40吨标准煤/万元,下降到2007年的1.313吨标准煤/万元。
发展基础不断夯实
改革开放以来,全省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幅增加,交通、通讯、能源等基础设施不断加强,薄弱环节减少,发展后劲增强。
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1978--2007年,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为23043.62亿元,平均每年增加投入147.39亿元。特别是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一化三基”战略后,湖南的基础产业、基础工作、基础建设进一步加强,工农业投资和基础设施投资快速增长。2007年全省城镇工业投资1437.65亿元,是2001年的6.7倍,年均增长33.9%;农村固定资产投资545.21亿元,比2001年增长64.1%;基础设施投资1377.24亿元,比2001年增长234.2%,占全社会投资的近三分之一。
薄弱环节减少。铁路、公路、航空运输能力大大增强。2007年,全省铁路货运量由1978年的3764.00万吨,增加到5831.36万吨;公路里程由1978年的66310公里增加到175415公里。其中,高速公路从1996年的45公里增加到1764公里。民航旅客运量由1978年的2万人增加到430万人。邮电通信达到了全国先进水平。邮电业务总量由1978年的0.46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628.25亿元。能源生产能力提高。原煤产量由1978年的2671.98万吨增加到4852.35万吨,发电量由1978年的93.54亿千瓦时增加到814.12亿千瓦时。
发展活力增强。非公有制经济成为经济发展的生力军。2007年,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5018.55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4.1%提高到54.5%。金融对经济发展支持的力度加大。金融机构各项贷款由1978年的64.46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6037.40亿元,年均增加205.96亿元。
开放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
改革开放以来,全省“引进来”、“走出去”的步伐不断加快,利用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的水平进一步提高。
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外贸依存度逐渐提高。2007年,全省进出口总额由1978年的1.59亿美元增加到96.90亿美元,年均增加3.29亿美元。其中,出口年均增加2.20亿美元;进口年均增加1.08亿美元。全省经济外贸依存度由1978年的1.8%上升到2007年的8.0%。
利用外资规模扩大,外商投资领域不断拓宽。改革开放后,湖南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规模迅速扩大,由1983年的26万美元一跃为2007年的32.71亿美元。1983-2007年,累计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79.19亿美元,年均增长26.2%。2007年已有42家世界500强企业在湘落户。近年来,外商投资领域不断拓宽,除了仍以制造业、房地产业为主外,部分外资投向了基础设施、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农林牧渔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行业。
内联引资成果明显,区域经贸交流与合作不断深入。成功主办了第一届中博会、第四届珠洽会、首届湘商大会和湘洽会。2002-2007年,全省累计实施与兄弟省市合作项目21407个,实际到位资金3645.21亿元,年均增长45.9%。
“走出去”步伐加大,对外经济合作领域全面拓展。2001--2007年,全省批准的境外投资企业141家,合同投资总额45967万美元,年均增长2.2倍。湖南的境外投资从2000年开始起步,至2007年投资已涉及美、英、法、德、日等20多个国家(地区),涵盖新材料生产、机械制造、服装加工、矿产资源开发、房地产开发、中医保健服务、农产品种植、产品营销等诸多领域,境外投资不断扩大。
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快速发展。1978-2007年,全省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设计咨询累计合同金额68.48亿美元,年均增长22.9%。2007年已有46家企业拥有外经权,涉及建筑、水利、电力、交通运输、化工、工程设计监理、出口贸易、服装生产、农业研发、资源性项目开发、资本运营等领域。
对外劳务合作高速增长。1978-2007年,全省累计外派劳务人员75138人次,年均增长33.9%,从事的行业涉及制造业及加工业、饮食服务业、建筑业、交通运输建设、设计咨询、农林牧渔业等。
旅游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湖南的旅游业起步于1978年,经过30年的发展已逐步培育成为支柱产业。接待旅游总人数由1991年的1210.30万人增加到2007年的10897.47万人,旅游业总收入由3.62亿元增加到732.71亿元。全省旅游总收入相当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稳步提高,由1991年的0.4%提高到2007年的8.0%。
社会事业与经济同步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科教兴湘等社会发展战略的实施,全省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呈现出经济社会同步发展的良好局面。
教育强省战略成效显著。2007年,湖南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中等学校在校学生数445.63万人,比1985年增加176.92万人;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89.05万人,比1985年增加81.92万人,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化为大众教育。
“病有所医”的目标正逐步实现。医疗条件大幅改善。2007年全省医疗卫生机构拥有床位17.24万张,卫生技术人员22.06万人,分别比1978年多6.1万张和10.52万人。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增强。2007年全省共有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151个,比1978年增加21个,且技术装备水平大大提高。
文化湘军、电视湘军、出版湘军、体育湘军享誉全国。改革开放以来,湖南形成了全国闻名的文化湘军、电视湘军、出版湘军和体育湘军。2007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443.8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9%,广电、出版、歌厅、动漫等龙头文化产业享誉全国。全省共有文化馆140个,公共图书馆120个,博物馆和纪念馆73个,分别比1978年增加21个、48个和54个。广播电台13座,电视台15座,分别比1978年增加10座和14座。全省出版图书4354种,报纸85种,杂志237种,分别比1978年增加4220种、79种和223种。2007年,年产原创动漫2.8万分钟,居全国第一。打造了“超级女声”等一系列在全国有影响的文化品牌。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发展,竞技体育也获得较好成绩。2007年,全省运动员夺取13个世界冠军、6个亚洲冠军和31个全国冠军。
百姓钱包鼓了生活好了
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完善,人民群众得到的实惠更多。
人口得到有效控制,就业人数持续增加。2007年末,全省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分别由1978年的17.40‰和7.01‰下降到11.96‰和6.71‰,人口自然增长率自1998年以来基本稳定在5‰左右。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使全省30年里少出生人口3400万。2007年,全省从业人员由1978年的2280.05万人增加到3883.41万人,年均增加55.29万人;从业人员占总人口的比重由1978年的44.1%上升到57.1%。30年来城镇登记失业率一直控制在4.5%以下,就业形势基本保持稳定。
收入大幅提高。2007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24元增加到12294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43元增加到3904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人民币余额由1978年的3.99亿元增加到5321.74亿元。
生活明显改善。2007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978年的53.73亿元增加到3356.49亿元,年均增长15.3%。居民消费水平由1978年的183元提高到6240元。消费结构不断升级,享受型和发展型消费支出增加。每百户城镇居民拥有汽车从2002年的0.33台提高到2007年的2.47台,每百户城镇居民拥有家用电脑和移动电话分别由2002年的26.67台、102.66台提高到2007年的44.2台和156.32台。
社会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政府财政实力增强,社会保障工作开始从城市向农村延伸。2007年,全省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分别为783.98万人、388.97万人和620.57万人,分别比2000年增加215.91万人、42.49万人和493.27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342.44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369.34万人。2000年,湖南开始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07年全省122个县(市、区)和16个非行政区全部建立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03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开始试点,2007年全省已有99个县(市、区)实施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合率达82%。2007年,湖南又在14个市州全面启动城镇居民医保试点,城乡居民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的目标逐步变为现实。
(作者系湖南省统计局党组书记、局长)
- 新湘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