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赏析】祖国之爱(节选)
——赏析:博大的爱国情怀
当戴红领巾的小朋友,右手五指并紧,高举头上,严肃而又天真地行礼时,我常常觉得那是一幅很美的生活图景。这个姿势表示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里,我觉得这既表示对人民的忠诚,也表示了对祖国的热爱。
……
新中国成立的时候,分散在世界各地的许多卓越的中国科学家,为了建设祖国,献身人民,他们不但视待遇优厚的职位如草芥,而且冷对一切利诱,藐视一切威胁,毅然回到祖国。像钱学森、李四光,这些卓越的科学家,就是历尽了磨难,才回到新中国来的。有过这种光辉事迹的科学家不是寥寥几个,而是有那么一大批,就像众星闪耀,群花竞放一般。
百余年来,为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推翻国内的反动派,为了祖国强盛,为了人民幸福,因而驰驱战场,坐穿牢狱,粉身碎骨,不惜肝脑涂地的英雄人物有多少呵!在南昌的革命烈士纪念馆里,存放着江西老根据地献身者的名册,每一个县总是厚厚的一本,上面写着的名字,动辄以万数计算。在东北烈士纪念馆里,陈列着许许多多革命英雄的材料。其中有一位女英雄金顺姬,当她不幸被捕后,敌人向她逼供,横施酷刑,她为了避免昏迷失言,自己咬断了舌头。敌人把纸笔递到她面前逼供的时候,她又接连咬断了自己的五个手指头,表示绝不招供的决心。最后牺牲在敌人残酷的火刑之中。像这样壮烈的事,在中国近代史上,真是何止千百万桩;像这样无畏的志士,何止千千万万!他们为祖国、为人民而死,壮烈的程度,套用一句古老的话,真正是“惊天地而泣鬼神”。五星红旗终于飘扬起来了!新中国终于屹立在东方了!拥有这样众多对祖国对人民如此热爱的儿女的国家,无论经历过怎样的忧患,是终究要屹立和复兴起来的。
党像灯塔,照亮了展现在祖国面前的社会主义的光明大道。新中国以巨人般的雄姿,大步行进在这条历史必由之路上。虽然社会主义祖国的花圃里,也有虫害、寒流,前进的航线上,也曾遇到恶浪、礁石。但是,亿万儿女在党的领导下,以磐石般的信念,水晶般的忠诚,火焰般的热忱,在开拓、创业、奋进!祖国换了容颜,各条战线的事业都在蓬勃发展,取得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伟大而可爱的祖国,终究以百花盛开、春光满园的英姿,博得世界人民的赞扬和敬仰。我们的朋友遍天下,祖国的前程光辉似锦。上面讲到的多少志士仁人,为了中国的复兴而舍生忘死。在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日子里,我们看到这种精神正以另一种方式在发扬着。近些年来,我们有许多科学家、作家、艺术家、医生出国参加好些国际活动。外国常有人以高薪、别墅、漂亮职衔作诱饵,劝他们留居国外,过舒适的生活:“别回中国了,这儿的生活比你们国内富裕得多。”但是,著名的科学家、艺术家都毅然拒绝了,他们热爱祖国之心无比赤诚、坚贞。这些人中,有的在十年动乱中,曾经受过残酷的折磨,有的全家亲人都在海外,然而,这丝毫不能动摇他们热爱祖国,要为中国的振兴奋斗到底的决心。从这些人身上,从在各个岗位上勤勤恳恳、艰苦工作的人身上,也像从不惜流血牺牲的革命先烈的身上一样,你可以看到一颗颗报答祖国的赤子之心。如果对祖国的爱,是从个人得失出发,个人有所得,就爱国,个人有不幸,就埋怨甚至不再爱国,打着这种算盘,一天到晚计较个人得失利害的人,是谈不上具有崇高的爱祖国、爱人民的感情的。这种人也谈不上为祖国为人民贡献自己的一切,而且在他们的心灵深处,还可能把为祖国和人民慷慨献身的人看做傻瓜。这也不足为怪,一只跳跃在蓬草之间的小雀,怎么会知道展翅在万里云霄的大鹏的胸怀呢!
德国诗人海涅说过:“谁不属于自己的祖国,他就不属于人类。”这话说得多么精辟呀!一个对于生我育我,我们祖祖辈辈、子子孙孙命运之所寄的祖国,没有感情,没有爱心的人,说他能够爱世界人民,爱人类的正义事业,还不是一句空话吗!
所以,我认为少先队员行队礼的姿势,是十分美好和激动人心的。那高举过头的手指,代表着这样的强音:我爱人民,我爱祖国!
赏析
博大的爱国情怀
颜建华
秦牧是当代杰出的散文大家,他的文章摇曳多姿,光彩照人。其散文格调高昂,立意深刻,热情地赞美祖国和人民,歌颂社会主义,用高尚的思想和健康的情愫统领作品,宣传真善美,鞭挞假恶丑。他的散文《社稷坛抒情》、《古战场春晓》、《在遥远的海岸上》、《祖国之爱》、《土地》、《花城》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文章洋溢着深深的爱国情怀,弥漫着浓浓的南国风韵,几十年来一直成为许多人案头的必读篇目,每一展读,掩卷而思,油然而生赤子之情。《祖国之爱》创作于上世纪80年代,作者以一个老作家青春不老的情怀,奏响时代强音,焕发生命活力,别具一格。
从内容主题方面来看,作者把祖国利益高于一切和对祖国深沉、无私、博大的爱贯穿全文,有积极健康、高雅大气的格调。“祖国之爱”是大题目、大题材,而散文是“文艺轻骑兵”,以篇幅短小精悍、形式自由活泼为特点,用散文形式来反映和表现这么重大的主题难度很大。这篇散文情真意切,字里行间郁勃着爱党爱国的豪迈情怀,激荡着民族自豪感和对新生活的向往。思绪纷飞,余音绕梁。
从看到带红领巾的小朋友面向国旗行礼这幅画面说开去,说到爱国华侨捐资助学事迹,引发不忘故土的乡关之情,把祖国比作“摇篮”,是漂泊游子精神的家园,灵魂的住所。进而联想到民族败类袁世凯、汪精卫,将其名字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笔触深入历史的角落,同时,与那些为了新中国独立自由民主而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者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是概述。此后笔锋一转,推出鲁迅和郭沫若特写。鲁迅被誉为中华民族的“脊梁”,是民族文化精神的代表,横眉冷对敌人,坚持韧性的战斗。郭沫若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为民族大义和劳苦大众的觉醒奔走呼号,不辞劳苦。他们是现代文化史、文学史上的标志性人物,是知识精英的典型,其言行对整个社会思想文化产生巨大的影响,而且泛化凝固成为一种整体性的民族意识和精神。李四光、钱学森这样一些享誉世界的大科学家的舍弃国外优厚的生活工作条件冲破重重阻力毅然决然回国,投身百废待兴的新中国的建设,自然与鲁迅、郭沫若等的先导示范作用密切相关。此后一批又一批国人相继出国,能够抵御西方社会各种物质诱惑,学成后义无反顾归来,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奉献自己的才情与智慧,依然是这种精神的绵延。在这中间穿插进南昌革命烈士纪念馆和东北烈士纪念馆画面,把读者思绪引向血雨腥风的战场,特别提到女英雄金顺姬“惊天地泣鬼神”的气概,告诉大家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由无数革命先烈生命换来的。尽管叙述峰回路转,时空交错,但爱国情怀灌注其中,展示出爱国有博大的情怀,爱国有大无畏的精神,爱国有深广的境界。从中我们可以领略:爱国是我们每个人的共同的情怀,爱国不分种族、性别、年龄,不分地位高低,也不分先后。爱国的形式尽管千差万别,对祖国和人民的贡献有大小,而且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化会有新的情况出现,但有一点是共通的,那就是对祖国和人民的赤子之心和炽热之情不会改变。作者引用德国诗人海涅的话“谁不属于自己的祖国,他就不属于人类”,掷地有声,激昂慷慨。
作者深谙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精髓,精于剪裁,布局精巧,以情感统驭文字,接通古今,虚实相生,而爱国主题贯穿始终,尽情挥洒,首尾呼应,一气呵成。“行于当行,止于不可不止”,关合自然,颇有韵致。
文章在写作上还注重多种表达方式的巧妙运用,有总体性的概述,也有具体描绘和特写,譬喻、警句精彩纷呈,比喻、拟人、象征等多种修辞手法融通,如“摇篮”喻祖国,“灯塔”喻党,恶浪、礁石喻敌人、灾难,生动传神。叙事议论巧妙穿插,哲理与情感融合。阅读作品,我们不仅能感受到喷薄而出的情感,而且能受到哲理的启迪。另外,作品语言平实流畅,注意音韵、节奏的协调,亦为文章增色。
- 新湘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