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发展的成就日新月异。环视世界风云变幻,我们对“十三五”时期走过的不平凡历程、实现的历史性跨越体会更加深刻。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用汗水浇灌收获,靠实干笃定前行,奋发有为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战胜各种风险挑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航船继续乘风破浪、坚毅前行。从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回望过去五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全面依法治国取得重大进展,全面从严治党取得重大成果,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进一步彰显。
决胜脱贫攻坚胜利在望
确保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2015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称,时间十分紧迫、任务相当繁重,需“采取超常规举措,拿出过硬办法,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十三五”时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突出位置,打响了一场脱贫攻坚战,迎来了历史性的跨越和巨变。超过5000万农村贫困人口摆脱绝对贫困,贫困发生率从2016年的4.5%下降至2019年的0.6%,区域性整体贫困基本得到解决;全国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由2016年的4124元增加到2019年的9057元,年均增幅30%。五年间,贫困群众“两不愁”质量水平明显提升,“三保障”突出问题总体解决;全国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村村都有卫生室和村医,贫困人口基本实现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三重保障全覆盖,10.8万所义务教育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改善;易地扶贫搬迁近1000万贫困群众……贫困地区群众出行难、用电难、上学难、看病难、通信难等长期没有解决的老大难问题普遍解决。
今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向全世界郑重宣示:“我们有信心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期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回望“十三五”,我国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规模推进脱贫攻坚,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中国减贫方案和减贫成就得到国际社会普遍认可。有国外媒体评价:“对中国而言,2020年将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中国将实现脱贫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中国,国家帮助每个人实现自己的梦想,并将每个人的追求和谐地融为一体,汇聚成‘中国梦’。”
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五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将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更好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一些前沿领域开始进入并跑、领跑阶段,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加快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建成世界科技强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回顾五年奋进历程,国家科技整体实力显著增强,2019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达到2.21万亿元,较2015年增长56.3%,超过欧盟平均水平;我国的国内发明专利授权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首位,国际科技论文数量和高被引论文数量均位居世界第二位,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第29位升至第14位,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重要贡献者。五年间,一系列标志性、引领性重大原创成果竞相涌现,“中国天眼”落成启用,量子信息、铁基超导、干细胞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成果,C919大型客机翱翔蓝天,北斗导航全球组网,5G网络加速成型,数字经济占GDP比重超三成……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助力新旧动能转换取得新成效。尤其是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科技战线迅速行动、协力攻关,在药物和疫苗研发、检测试剂以及试验动物模型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为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撑。
绿色发展成为新时代最亮底色
拥有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想,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每赴各地考察调研,几乎都有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深邃思考和明确要求。“十三五”时期,我国成为世界上污染治理力度最大的国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进一步擦亮全面小康的绿色底色。从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到将“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写入党章,再到将生态文明写入宪法,绿色发展理念已经融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和全过程。2019年,我国单位GDP能耗比2015年下降13.2%,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累计下降48.1%,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15.3%,全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82%,地表水质量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达74.9%,可再生能源投资连续5年超过1000亿美元,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占世界一半以上……一系列亮眼的数字背后,映照的是美丽中国建设迈出的坚实步伐。
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其影响无疑是全球性的。五年间,从推动达成并积极落实气候变化《巴黎协定》到推动二十国集团发表首份气候变化问题主席声明,从倡议共建“绿色丝绸之路”到设立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从提前完成2020年气候行动目标到积极推进“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中国大力推动全球生态治理,为建设全球生态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这是共建繁荣、清洁、美丽的世界的大国行动,是对人类文明负责的大国担当。正如英国《自然》杂志发表社论所评价的,中国规划出一条更绿色的发展前进之路,值得世界上其他国家借鉴。
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显著增强
“千钧将一羽,轻重在平衡。”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解决好区域协调发展问题,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充分发挥,关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的提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区自然资源禀赋差别之大在世界上是少有的,统筹区域发展从来都是一个重大问题。”这一科学论断,深刻阐明了我国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依据和艰难程度。
在协调发展理念指引下,“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坚持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着力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实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9年突破1.6万元,提前一年比2010年翻一番,增速连续十年高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比例由2015年的2.73:1缩小到2019年的2.64:1,今年前三季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297元,实际增长1.6%,小康之年农民将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新型城镇化质量稳步提高,中心城市和城市群人口集聚能力逐步提升,都市圈建设有序推进,2019年年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升至60.6%,比2015年提高4.5个百分点,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目标取得决定性进展;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深入实施,支持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的政策体系更加完善;重大区域发展战略高质量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迈出坚实步伐,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和生态环境污染治理成效显著,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规划政策体系不断完善,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进程加快,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扎实起步……一幅区域协调发展的壮美画卷正在华夏大地徐徐铺展,必将为“十四五”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夯实雄厚根基。
加快形成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
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十三五”时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推动开放理论持续创新、开放制度更加完善、开放水平不断提高,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作出重要贡献。2018年,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自谋划、亲自提出、亲自部署、亲自设计、亲自推动下,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黄浦江畔隆重开幕,172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参会,来自五大洲的3600多家企业参展,境内外采购商超过40万人齐聚一堂,让世界看到了中国主动向全球开放市场、同各国分享中国机遇的满满诚意。2019年,党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鼓励深圳率先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改革开放,成为“十三五”期间我国对外开放迈上新台阶的有力见证。
过去五年,共建“一带一路”不断走深走实,成功举办两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累计与138个国家和30个国际组织签署200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雅万高铁、中老铁路、瓜达尔港等重大项目取得积极进展,到2020年8月底中欧班列累计开行近2.9万列。外贸发展稳中提质,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2019年达31.54万亿元,位居世界第一,集成电路等高附加值产品及知识密集型服务出口保持快速增长。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快构建,设立21个自由贸易试验区,海南成为内地第一个自由贸易港,2019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规模达1381亿美元、再创历史新高,非金融类境外直接投资1106亿美元,中国装备、技术、标准和服务“走出去”的步伐更加坚定自信。
在共建共治共享中实现社会治理新飞跃
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之义。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这是重大的制度创新,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治理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保障全体人民参与社会建设、社会治理权利的重视,对全体人民享有社会治理成果权益的维护,对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维护国家安全、社会安定、人民安宁具有重要意义。
回眸“十三五”,我国社会治理基础制度建设持续完善,社会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不断提升,初步构建起覆盖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2016年至2019年城镇新增就业累计达5378万人,劳动参与率和就业率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始终处于较高水平;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累计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超134亿元,养老服务床位数超过761万张;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加快推进,2016年至2019年全国棚户区改造开工累计2157万套,2019年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分别达到39.8平方米和48.9平方米;教育现代化取得积极进展,2019年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4.8%,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50%,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0.7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惠及全民,2019年广播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超过99%;人民健康和医疗卫生水平不断提高,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居民平均预期寿命2019年达77.3岁,比世界平均预期寿命高近5岁。
“锐始者必图其终,成功者先计于始。”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风雨无阻的精神状态,紧扣“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保持战略定力,办好自己的事,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勇前进!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
- 新湘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