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新青年》:开启风云激荡的觉醒时代

作者:邱秋 来源:新湘评论网 发布日期:2021年04月01日 11时11分04秒 编辑:李志佳

微信图片_20210401112256.jpg

src=http___s8_sinaimg_cn_middle_002aw3Phzy7iNfOO9Do9e&refer=http___s8_sinaimg.jpg

近日,革命历史剧《觉醒年代》掀起收视热潮,该剧以1915年《青年杂志》问世到1920年《新青年》成为上海共产党组织的机关刊物为主线,以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陈延年、陈乔年、邓中夏、赵世炎等历史人物为主人公,展现了从新文化运动到中国共产党建立这段历史。

如果把红船比喻为我们党诞生的形象,那么这艘船是从哪里驶来的?找到《新青年》就找到了故事的源头,回答了“这艘红船从哪里来”的问题,也揭示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历史的必然。

1915年6月,陈独秀从日本回到上海,他想给中国的青年们办本杂志。他感到要救中国,先要从思想革命开始,否则政治革命就只能是走形式,辛亥革命推翻皇帝却换上另一个独裁者就是明例。而进行思想革命,应先从舆论宣传办杂志开始。

1915年9月15日,《新青年》的创刊号(《青年杂志》第1卷第1号)正式亮相。这是一本16开、100页的月刊,每6号为一卷。创刊号的开篇文章就是陈独秀写的《敬告青年》,即发刊词。陈独秀开宗明义提出了新青年的六条标准: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青年何为而云新青年乎?以别夫旧青年也。同一青年也,而新旧之别安在?自年龄言之,新旧青年固无以异;然生理上,心理上,新青年与旧青年,固有绝对之鸿沟,是不可不指陈其大别,以促吾青年之警觉。”1916年9月1日出版第二卷第一号改名为《新青年》。陈独秀在改名后的刊物上著文说明其用意。

1917年初,《新青年》的命运发生重大转折,蔡元培向陈独秀伸出诚聘之手,邀他到北大就任文科学长,《新青年》编辑部迁至北京。北京大学和《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图片

陈独秀曾经这样表述自己的办刊体会:凡是一种杂志,必须是一个人一团体有一种主张不得不发表,才有发行底必要;若是没有一定的个人或团体负责任,东拉人做文章,西请人投稿,像这种“百衲”杂志,实在是没有办的必要,不如拿这人力财力办别的急着要办的事。

正是《新青年》“不得不发表”的“主张”,影响了一代人,感召了一代人。

比陈独秀小14岁的毛泽东,当时正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后来他在延安对美国记者斯诺这样谈到《新青年》:“当我在师范学校做学生的时候,我就开始读这一本杂志。我特别爱好胡适、陈独秀的文章。他们代替了梁启超和康有为,一时成了我的模范。”

当时武昌中华大学中学部“新声社”恽代英等写给《新青年》的信,非常有代表性:“我们素来的生活,是在混沌的里面,自从看了《新青年》渐渐的醒悟过来,真是像在黑暗的地方见了曙光一样。”

回顾《新青年》杂志创办,重温当年的激情岁月,我们领悟到的不仅是过去的历史,还有思想启蒙和觉醒带来的震撼,更有奋进路上的信心与斗志。

来源:新湘评论网

制作:李志佳

编辑:张  米

审核:胡德池

监制:张勤繁

上一篇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200001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