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看了他写的调查报告,毛主席号召全国地委书记向他学习

作者:张 米 来源:“指点”公众号 发布日期:2023年06月01日 10时23分14秒 编辑:张米

图片

看了他写的调查报告,毛主席号召全国地委书记向他学习

——“重温经典学调研”系列⑪

上世纪五十年代,有一位地委书记带领调查组下沉调研,写了一篇关于耕牛问题的调查报告。

就是这篇调查报告引起了毛泽东的重视,他不仅修改了标题,并亲加按语:“作者以很大的热情研究了这个问题,所述农民的意见也确是农民自己的语言,似乎是作者到了这个乡同农民一道研究过这个问题的。我们希望全国二百几十个地委书记,每人都下乡去研究一个至几个合作社,每人写出一两篇文章来。”这篇调查报告后来被收入毛泽东同志主编的《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

这位地委书记叫赵修,他写的这篇调查报告题为《襄阳县伙牌乡襄郜农业生产合作社关于喂养和使用耕牛的经验》。毛泽东充分肯定赵修深入基层、扎实开展调查研究的工作作风,并在中央召开的全国省、地委书记会议上,号召全国地委书记向他学习。

这篇调查报告因何而作?

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土地改革激发了农民积极性,但也存在很多生产难题。在上世纪整个五十年代我国还没有机械化的情况下,耕牛是农业生产非常重要的生产力,农民耕种、收割运输全靠耕牛,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农民是靠耕牛吃饭的。因此,耕牛喂养好坏,使用是否适当,管理保护如何,直接关系到每个农业生产合作社生产力的提高或降低,更关系到合作社能否巩固。

1951年春,襄阳土地改革结束后,襄阳地委按照党中央“组织起来,发展生产”,号召走农业互助合作道路的指示,成立工作组,进驻襄阳县伙牌乡郜营村开展试点,帮助建立了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襄郜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4年下半年,襄阳地委抽调171名党政干部组成工作组,下村调研农业合作化推进情况,襄阳地委书记赵修也率领工作组前往襄郜农业生产合作社。其间,地委办公室干部张诚撰写了老社带动新社发展的材料。赵修看后让《湖北日报》驻记者刘俊杰就此经验再做深入调查。刘俊杰在张诚原稿基础上作了较大修改,赵修加上编者按由《襄阳通讯》印发各地学习借鉴。编者按指出:“种地无牛客无本。牛是农业的生产力,耕牛喂养的好坏,应该是一个合作社办好办坏的标志之一。”

图片

襄郜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建立,虽然为各地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但是,集体喂养的耕牛问题仍然十分突出,1955年的春耕生产面临严重困难。

此时,毛泽东到湖北就发展农业生产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时任襄阳地委书记的赵修参加了毛泽东召开的座谈会,毛泽东调查研究的精神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极大的鼓舞。

赵修回到蹲点的襄阳县伙牌乡襄郜农业生产合作社,带领襄阳地委一班人,下村蹲点、亲办试点,深入调查研究,把农业互助合作当成一件大事去做,并准备着手撰写一篇关于耕牛喂养和使用管理的调研材料。

此后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他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先后访问了有牛户、无牛户、入社户、未入社户等各个层面的数十名干部群众,全面了解实际情况,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摸清了耕牛喂养发展缓慢的原因。

赵修运用群众的语言,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分门别类整理出了一套农业生产合作社喂养、使用、管理耕牛的制度和办法,形成了《襄阳县伙牌乡襄郜农业生产合作社耕牛管理规定、使用喂养制度几点经验》的调查报告,后在《襄阳报》《湖北农村》等报刊上发表,引起了湖北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遂以文件形式转发全省各地学习借鉴。

用“农民语言”解农民难题

时谚曰:“耕牛农家宝,定要照顾好。”耕牛是农业生产的“宝贝”,合作化虽然把农民组织了起来,但当时农村生产力落后,各地合作社养牛的积极性依然不高。

调查报告中提到:耕牛入社前,是农户个人养;而耕牛入社后,农民认为“入社牛”是大家的,牛即使死了也找不上自己的事。因为新中国刚成立不久群众觉悟还不高,对合作社的认知有偏差,因此对入社耕牛这一农业生产的最主要的生产资料爱惜不够、管理不善,以致严重影响农业生产。解决这一问题,迫在眉睫。

这篇调查报告通篇用具体的实例、数字,生动朴实的“农民语言”,实事求是的严谨分析,在解决农业生产合作社中耕牛喂养、使用、管理等问题上,进行了制度性、经验性研究。主要体现在“调整牛价、正确执行政策”“关于耕牛制度”“管理和奖惩制度”三个部分。报告及时全面正确地回答了这些问题,并且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对于全国各地如何办好合作社具有相当大的借鉴作用。

图片

毛泽东正是看中了这一点,因此就把这篇调查报告收进了由他亲自主持编辑的《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并将原标题改为《襄阳县伙牌乡襄郜农业生产合作社关于喂养和使用耕牛的经验》。此书在当时被称为“农业合作化运动的百科全书”,很大程度上成为全国各地农业合作化快速前进发展的助推指南。

赵修关于喂养和使用耕牛的经验被推广后,不仅解决了合作社缺耕牛、群众入社有顾虑的问题,还有效推动了农业合作化进程。毛泽东充分肯定赵修深入基层、扎实开展调查研究的工作作风,号召全国地委书记向他学习。

深入“泥土中”才能扎根群众里

68年前,赵修带着热情热心,深入农村调查研究,关注农民切身利益,不仅为解决襄阳地区农业合作化中的突出问题找到了好的解决办法,而且,对倡导干部深入实际开展调查研究,对克服官僚主义,改进领导作风,总结实践经验,加强农业合作化指导,提高干部工作能力等等,都具有很强的示范意义。

前不久,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明确指出,调查研究工作要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不搞作秀式调研,为新形势下扎实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提出了明确要求。

68年后的今天,这篇调查报告为我们开展调查研究提供了生动示范,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

1.调研就是要说大实话

赵修在调查报告中提到“磨子一年一定要锻修两次到三次。”“给牛拌草,在冬天要‘糊啦啦’(少放水),夏天要‘摸渣渣’(湿一点)”……耕牛的习性、作息,早中晚各喂多少,这些特别具体又很容易让人忽视的问题,赵修在调研中都摸得一清二楚,耕牛相关的每一个细节都用心了解掌握了。他结合农村实际,深入、精准地反映农村耕牛的客观问题,真正地做到了走到农村,走进农家,对话农民。全篇报告没有一句多余的空话,对每一个问题紧密罗列、详细钻研解决办法,实属调研报告的一股清流。

图片

正如毛泽东点评,“所述农民的意见也确是农民自己的语言,似乎是作者到了这个乡同农民一道研究过这个问题的。”这种调研作风和文风对于当下调查研究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调查研究中有一种不良倾向,就是违背求真务实的作风,调研不深入、走过场。比如坐着车子转、隔着玻璃看的“浅调研”,比如带着“框框”下基层,预设结论、按需求证的“假调研”,又比如走规定线路,看“盆景”典型的“被调研”。这些非但不解决问题,还带坏了作风。搞调查研究,就要从文山会海中走出来,出深院、下高楼、接地气,身入又心至,不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虚招,按事物的本来面目了解事实,才能回归调查研究工作的本质,推进调查研究机制的健康发展。

2.和群众真情实意地沟通

古人云:“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纸上之浅”莫如“躬行之深”。力戒“作秀”调研,必须走“近”群众。要把事情的真相和全貌调查清楚,把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把握准确,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研究透彻,就必须听民声、民情、问民意,真“调”实“研”。

赵修的报告中说到“原主的有些牛是自已从小养大的,和牛有感情,也摸清了它的脾气,所以容易喂好。”“群众过去也有这个习惯。”这反映了赵修在实际调研过程中查摆问题时,有和群众真情实意深入沟通,就他们存在的问题交流、思考,没有作秀的花架子,更多地考虑了群众的情感和利益。

今天,我们的党员干部在调研时也应同样真情实意地同群众沟通,把老百姓的真实意见想法反映上来。

3.调研要扎扎实实解决问题

调查研究要奔着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要抓好调查研究,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增强问题意识,真正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

图片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赵修的调查报告值得学习之处就在于坚持问题导向、实事求是、见招拆招、力求实效。对于“无牛户认为‘牛不是自已的,因此也懒得去喂’”等工作积极性问题,他制定了“定膘保膘”的奖惩制度;综合考虑到实际劳动强度和个人能力问题,他又精准施策,“挖青草,暂规定每8斤青草记一个工分,发动半劳力、小孩去挖。”有针对性地根据劳力强弱兼顾每位合作社成员都能劳有所得。

调查研究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正视问题和破解难题的过程。基础是“调”,务求听到实话、查清实情,切实找准制约现实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问题症结。核心是“研”,既找准“病灶”也要找准“病根”,见症开方,寻得对症治疗之良药。关键在“用”,通过高质量的调研报告和务实有效的改革创新举措,做实调研“后半篇文章”,推动问题真正得到解决。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