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把殷殷嘱托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

作者: 来源:2024年第10期 发布日期:2024年05月27日 10时55分54秒 编辑:陈家琦


笔谈副本.png



运用市场化逻辑发展乡村产业

莫 鸣

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强调,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是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需要运用“种什么、怎么种、如何卖”的市场化产业发展逻辑,通过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乡村产业发展。

目前,我国面临农产品结构性过剩问题,一方面传统农产品供过于求,导致农产品滞销或价格低;另一方面,优质农产品不能满足个性化、高端化的市场需求。因此,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引导农民“种什么”,因地制宜发展土字号或引入新品种;依托农业院校、科研院所及其专业人才,提供技术支持农民“怎么种”,完善农业扶持政策,实施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生产,提升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实行品牌化经营,通过线上线下实现农产品“如何卖”,如B2B、B2C、C2C等电商模式,以及批发市场、社区生鲜市场、超市、水果专卖门店等线下渠道。

(作者系湖南农业大学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让“金扁担”挑起乡村振兴大任

尹卫东

要用现代管理改造农业,不断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真正让“金扁担”挑起乡村振兴大任。“金”来自于科技赋能。大力推进种源等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让更多新品种、新科技从科研院所的实验室走向田间地头。要提升农机装备科技研发水平,在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上不断取得新突破,加速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金”来自于产业赋能。积极探索“公司+农户”或“公司+合作社”的模式,鼓励有资金、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专业人才和企业等投资农业。充分挖掘农业农村资源的价值优势,立足本地资源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庭院经济,催生出新业态新模式。“金”来自于人才赋能。农业人才数量决定了乡村振兴的质量,人才结构决定了乡村振兴的架构。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作者系隆平高科技园党工委委员、纪工委书记)


打造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星沙样板

余 米

长沙县以建设现代化农业强县为契机,不断擦亮农业高质量发展底色,全力打造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星沙样板。建良田、用良技,扛牢粮食安全责任。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完善农田基础设施。强化良种良机良法支撑,争创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粮食播种面积、总产量常年保持在110万亩、10亿斤以上。育人才、强产业,激发乡村振兴“引擎”。率先在全国打造“院士农业”,强化人才支撑。做好“土特产”文章,加快推进“一镇一特”“一村一品”。着力建设预制菜产业集群,率先在全省出台支持政策,引导和培育标杆龙头企业抢占预制菜产业发展先机。守底线、谋发展,强村富民同频共振。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因地制宜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作者系长沙县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


用“小改大”改出乡村振兴“新高度”

陆辉华

东安县地处丘陵地区,田块分布零散,规模化种植程度不高,可通过“小田改大田”,做好高标准农田建设,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大力推进整村流转。通过宣传土地流转相关政策,转变群众思想观念;同时建立土地流转明细台账,彻底消除村民担心“小田改大田”后找不到原有承包田的顾虑。科学规划布局。创新“政企共建”新模式,吸引企业资金投入和技术支持,实施整村改造,将零碎的小田块变成平整的大田块,进一步提高耕地质量和机械化程度。实现分类经营。对于房前屋后的碎片田、偏远的高山田可原价返租给村民经营;对于“小改大”后的平整大田可通过竞拍的方式,流转给企业、种植大户、合作社等进行规模经营。同时建立“村集体+经营主体+农户”的多元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公司、集体、村民三方共赢的目标。

(作者系东安县芦洪市镇党委书记)


因地制宜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社

张 凤

作为90后海归女青年,我深知乡村振兴的重要性。2013年,我毅然回乡创业,流转了3000亩土地,成立浏阳市天子湾种植专业合作社。从一开始的水果、蔬菜种植,黑山羊、土鸡、土鸭养殖,到现在的餐饮住宿、温泉游泳、野炊烧烤、休闲娱乐、研学旅游、科普教育、农产品初加工、电子商务、品牌营销等,年接待量达到20万人次,带动了当地数百户农民增收。

实践证明,专业合作社能为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能促进农村持续发展,是乡村振兴的一条好途径。

发展专业合作社,关键是让农民成为发展的主体。要组织农民参与劳动合作,共同经营、共同分享成果。专业合作应提升农产品质量,同时要注重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农产品深加工等产业,对农产品进行统一包装,统一管理,统一标准,统一销售,从而形成多元化的发展格局。

(作者系浏阳市天子湾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下一篇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