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2 - 《新湘评论》2018年3期
P. 32
2017 年 11 月 17 日,全国精神文 的修渠申请。“我是村支书,有责任修通
明建设表彰大会现场,习近平总书记 水渠,解决村里人畜饮水,不然贫困面
一再邀请后面站着的两位老人坐到自 貌老是改变不了。”“我要实现通水愿
己身旁。其中一位老人,就是来自贵 望,这一次,拼了命也要干。”“修不通,
·
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原草 我拿命来换。”铮铮誓言,为民而立。
王坝村党支部书记黄大发。30 多年 在县水电局的支持下,水渠工程立项
时间,他带领村民在峭壁悬崖间挖出 了。但是摆在黄大发面前的问题却并
了一条10公里的“天渠”,使曾经缺水 不轻松,第一道难关就是筹钱。按当
干旱的贫困村面貌一新。2017年4月 时政策,修建这样的工程,国家补助材
25日,中宣部授予黄大发“时代楷模” 料、匹配一定资金,村民要投工投劳,
荣誉称号,称誉他为“当代愚公”。 还须自筹部分资金。算下来,全村900
2017年11月,黄大发获评为第六届全 多人,要凑1.3万元。当年,村民的年人
国道德模范。 均纯收入仅为 80 元。他召开村民大
会,提出了每家每户凑钱的要求。作为
开渠引水活山村
村支书,他率先拿出100元。全村修建
黄大发所在的村庄,以前叫草王 水渠的热情被再次点燃。当晚,有的村
31
坝,海拔 1250 米,山高岩陡,严重缺 民就外出借钱了。第二天一大早,出村
水。上世纪90年代以前,村里人去最 学习黄大发守信为民的精神 小路上满是赶着牲口,背着鸡蛋、黄豆、
近的水源地挑水,必须来回走两个小 蜂蜜的村民,他们要到附近集市卖了东
时,争水打架的事时有发生。村民用 ﹃当代愚公﹄ 西换钱。第三天,1.3 万元便凑齐了。
水,第一遍淘米洗菜,第二遍洗脸洗 1992年正月初三,大雪纷飞,黄大发一
脚,第三遍喂猪喂牛。因为缺水,当地 刻也不能等,他扛着钢钎,带着几百人
只能种一些耐旱的苞谷。没有水,别 的队伍,开工了。从材料运输到实地施
说发展产业,村民连温饱问题都不能 工,年近六旬的黄大发总是冲在最前
解决,一些家庭吃盐都需要赊账。 面。放炮需要的炸药,是他来回步行36
“穷就穷在水上,一定要想法通上 公里到乡政府背回来的。筑渠需要的
水,让大家吃上米饭。”1958 年当选草 驭曦 水泥,也是他亲自到县城“押运”回来
王坝生产大队大队长的黄大发,就下 的。修水渠遇到技术难题时,他主动到
了这个决心。上世纪60年代开始,在 乡镇水利站跟班学习,几乎是文盲的
当地公社的支持下,黄大发组织草王 他,用了三年的时间,从零起步,一个字
坝大队、健康大队、胜利大队共同开建 一个字地临摹,一张图一张图地学习,最
“红旗大沟”,从几面大山背后的螺丝 终成了“水利专家”。在他身上始终闪耀
水河引水入村。由于缺乏资金、技术 着共产党人咬定青山不放松、为民谋利
和劳动力,用黄泥巴敷成的渠壁难经 终不悔的精神品质。
风雨,水渠修修补补十几年,没法再 1994 年,水渠主渠贯通。清清粼
用,上世纪 70 年代即被废弃。1976 粼的水,第一次满满当当地流进了草
年,遵义县水电局干部来到草王坝,住 王坝村,流进了亘古干旱的坡地。从
在黄大发家里,黄大发再次表明了修 来没见过黄大发流泪的村民发现,老
渠的决心。1990 年腊月,黄大发再次 支书躲在一个角落里,哭了。这眼泪
来到遵义县水电局,交上一份沉甸甸 中的滋味,只有他自己心里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