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1 - 《新湘评论》2018年6期
P. 61
XinXiangPingLun
XinXiangPingLun
看天下
公二十六年》:“虽楚有材,晋实用之”; 之地,因有“槐树数百行”(《三辅黄 传统教育精神的一种阐扬。
下联出自《论语·泰伯》:“唐虞之际,于 图》)而得名,后指学宫。称“潇湘槐 长方形的讲台上方,悬挂着另一
斯为盛”。此对联虽易解,却来历深 市”,岳麓书院当之无愧。而补书者楚 块鎏金匾“道南正脉”,系乾隆八年
深,甚有气势。 图南亦不只是职衔崇隆。 (1743)乾隆所赐。
大门两侧,分置一对双面浮雕汉 出生于云南文山县城的楚图南, 理学自洛阳二程南传,在朱熹而
白玉抱鼓石,为宋明时期珍品,传说是 同时还是作家、翻译家、书法家和学 为闽学,在张栻而为湖湘学。张栻南
清道光年间两江总督陶澍作为钦差大 者,著有小说集和散文集。翻译方面, 宋时为岳麓书院主教并代行山长职
臣查抄江南大户曹百万财产时发现,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就出版美国惠特曼 事,朱熹两度讲学岳麓书院,“朱(熹)
转赠岳麓书院。陶澍出身于岳麓书 诗集《草叶集选》、德国威斯布《希腊的 张(栻)会讲”当年轰动儒林,听者达千
院,此举应是他对母校的情感使然。 神话和传说》、尼采《查拉斯图拉如是 人。“道南正脉”四字是朝廷对岳麓书
这对抱鼓石,也确实在古代艺术品珍 说》、俄国涅克拉索夫长诗《在俄罗斯 院的高度评价。
藏的意义上增加了岳麓书院的分量。 谁能快乐而自由》等译著。 伴随着哗哗雨声,我细读讲台
雨点渐大,游人有些骚动,跟随导 进入讲堂之际,雨终于放纵地下 后木质屏风上刻写的张栻撰《岳麓
游走进二门。二门上悬隶书“名山坛 了,声大如潮。讲堂的陈设布置,让人 书院记》。
席”匾,系集清代何绍基字。 一下子置身于密集的历史遗迹与信息 文中指出,修复岳麓书院的目的,
何绍基,湘人,曾任翰林院编修、 之中,而讲堂外的雨声,恰似历史的 不是为了让书生们“群居佚谈,但为决
59
国史馆总纂、四川学政,晚年先后主讲 回声。 科利禄计”,也不是“习为言语文辞之
济南泺源书院、长沙城南书院、苏州扬 岳麓书院讲堂自北宋创立以来历 工而已”,而是为了“成就人才,以传道
州书院等,书法、诗词皆名重晚清。 代反复毁建,现在见到的,是清康熙二 而济斯民”。而已故湖南大学校友、湖
门匾上的“名山”,指岳麓山,因岳 十六年(1687)重建,同治七年(1868) 南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周昭怡女士端严
麓山乃五岳中的衡山之尾。“坛席”一 大修而成。 圆润之小楷补书则有相得益彰之效。
词,表达尊师之意。两旁对联为:“纳 檐下是“实事求是”匾,初为湖南 浏览讲堂南北两壁所嵌之“忠、
于大麓;藏之名山。”两联分别出自《尚 工 专 校 长 宾 步 程 撰 写 。 湖 南 工 专 孝、廉、节”“整、齐、严、肃”大字碑,让
书·舜典》:“纳于大麓,烈风雷雨弗迷” 1917 年迁入岳麓书院办学,程书匾于 人思接千载,视通古今。“忠、孝、廉、
和《史记·太史公自序》:“藏之名山,副 抗战期间被日机炸毁,1985 年集东汉 节”为朱熹手迹,“整、齐、严、肃”四字
在京师,俟后世圣人君子”。此外,司 摩崖石刻《石门颂》字重制成现匾。《石 则为清乾隆时期岳麓书院山长欧阳正
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又云:“仆诚已著 门颂》被誉为隶中之草,对后世书法影 焕所书。
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 响甚大。“实是求是”典出《汉书·河间 讲堂的多副对联,亦令人目不暇
《尚书·舜典》之“纳于大麓”讲述的是 献王刘德传》:“修学好古,实事求 接,再三回味。其中长联“是非审之于
舜经受住了尧对他的考验,司马迁之 是”。相对于书法,“实是求是”的哲学 己,毁誉听之于人,得失安之于数,陟
“藏之名山”交代的是《史记》成书后藏 思维更是意义重大,它后来发展为中 岳麓峰头,朗月清风,太极悠然可会;
书之处。岳麓书院二门张挂此副对 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 君亲恩何以酬,民物命何以立,圣贤道
联,是对书院师徒的一种期许,亦是一 讲堂正中,悬挂“学达性天”鎏金 何以传,登赫曦台上,衡云湘水,斯文
种文化自豪感的宣示吧。 匾。康熙二十六年,康熙分别给岳麓 定有攸归”,系清代山长旷敏本撰,原
二门背面,悬“潇湘槐市”匾。原 书院、江西白鹿洞书院及周敦颐、程颢 联已于抗战期间被日机炸毁,补书者
匾清代即有,为清代学监程颂万撰书, 程颐兄弟、张载、邵雍、朱熹等理学家 为湖南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颜家
已毁于抗日战争期间。现匾为已故全 祠堂赐“学达性天”匾。赐岳麓书院之 龙。此联表达了对儒学之崇信坚执,
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民盟中央 原匾已失,1984 年集康熙字重制。学 别具一种感人的力量。
原主席楚图南所书。 达性天是对宋明儒学的一种概括,也 讲堂墙壁尚嵌多块清代碑、石、木
槐市,汉代长安读书人聚集贸易 是对追求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哲学和 刻,兼具史料和文物价值。其中《岳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