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5 - 《新湘评论》2022年第23期
P. 15
主题阅读
在世界的本原、人的起源等问题上, 规律;主张坚持发展地而非静止地、 体现了辩证法的精神。正如英国著
儒家讲“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天 全面地而非片面地、普遍联系地而 名学者李约瑟所说,“现代中国人如
生烝民”,意思是人和万物是天“生” 非孤立地观察事物、看待问题;主张 此热情地接受辩证唯物主义,有很
出来的;道家讲“道生一、一生二、二 人们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要一切 多西方人觉得是不可思议的。他们
提高站位
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 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中 想不明白,为什么这样一个古老的
冲气以为和”,意思是万物是从“道” 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朴素的辩证法 东方民族竟会如此毫不犹豫、满怀
中自然“生”出来。这与西方基督教 思想丰富而深邃,体现于立身、崇 信心地接受一种初看起来完全是欧 把握精髓
文化认为上帝创造了天地万物、创 德、劝学、为人、处世等各个方面。 洲的思想体系。但是,在我想象中,
造了人、创造了一切的观点有天壤 比如,《周易》经传等古典文献提出 中国的学者们自己却可能会这样 学用结合
之别。中国许多上古神话也并非凭 的太极、阴阳、八卦等学说,揭示了 说:‘真是妙极了!这不就像我们自
空造出来的,而是与上古历史具有 宇宙间事物运动发展变化的自然规 己的永恒哲学和现代科学的结合
一定同源性。比如,女娲造人说反 律,认为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自然 吗?它终于回到我们身边了!’”
映了母系氏族社会特征;大洪水之 界任何事物都包括相互对立的两个 第三,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
后,女娲和伏羲结合造了更多的人, 方面,对立双方又是相互统一的。 传统文化对实践的认识相连通。马
反映了父系氏族社会特征;新疆出 《周易·系辞》讲,“穷则变,变则通, 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
13
土的《伏羲女娲交尾图》,其中形态 通则久”。《道德经》讲,“祸兮福之所 为了改变人民命运而创立、在人民
与遗传基因双螺旋结构十分相似。 倚,福兮祸之所伏”“为学日益,为道 求解放的实践中丰富发展的,为人
关于“三皇五帝”的记载中,有巢氏 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 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
构木为巢室、袭叶为衣裳;燧人氏钻 为而无不为”。《论语》中有许多孔子 精神力量。马克思讲,“全部社会生
木取火、燧石取火;伏羲氏创太极八 讲事物辩证关系的格言,“学而不思 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哲学家们只
卦,教人们结绳记事、结网捕鱼、驯 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举一隅不以 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
养家畜;神农氏遍尝百草发明医药 三隅反,则不复也”说的是坚持联系 于改变世界”。实践的观点、生活的
和农业。再如,“巨灵劈华山”的神 的观点看问题;“叩其两端而竭”“过 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
话传说,与黄河因地壳运动,由内流 犹不及”说的是避免事物走向极端; 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
河变为外流河的变化过程相对应。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说的是反 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中华优
这些都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 对臆测、武断、固执、主观的思想方 秀传统文化同样十分注重实践,注
关,都认可人的力量,都反映了人类 法。宋明时期,程朱学派主张“道问 重现实、社会、生活、人伦。比如,儒
社会的进化历史。这些神话故事, 学”,注重“格物致知”。王夫之把前 家文化从人生哲学到伦理思想、再
与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创造人” 人所讲的“格物致知”分解为二:“格 到政治主张,无不体现着积极的“入
“制造和使用工具是人类区别于动 物”是从事物、经验中求得道理,即 世精神”。“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物的标志”等科学论断,在文化上是 归纳法;“致知”是思辨推理的方法,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为
相近相通的。 即演绎法,并且认为两者相互补充、 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
第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 不可割裂,“非致知则物无所裁,而 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内圣外王”之
传统文化对辩证方法的认识相接 玩物以丧志;非格物则知非所用,而 道,也是儒家的共同人格理想。可
近。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研究 荡智以入邪。二者相济,则不容不 见,儒家文化关注重点在于维护人
自然、社会、历史和思维的科学方 各致焉”。再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法,核心内容是三大规律,即对立统 强调系统观念、整体性,儒家讲“天 关于知行关系这一重要的认识论命
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 人合一”,道家讲“天人感应”,也都 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也有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