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7 - 《新湘评论》2022年第23期
P. 17
主题阅读
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在人类 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天然的“联系”、 性发展,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
历史上,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站在人 自然的“亲近”,两者在许多重大理 代表达形式,使其在现代化进程中
民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道路,以 念和观点上存在天然的、内在的契 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展现出新的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人类建立一个 合性和相容性,是中国人接受并信 文明光辉,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筑
提高站位
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 仰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基础、心理基 牢深厚文化根基、提供强大精神力
人自由的理想社会,最终实现从“必 础,也是马克思主义实现中国化时 量,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
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指明 代化、扎根中华大地的坚实基础、有 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推动 把握精髓
了方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追求 利条件。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天下大同”的理想、追求“大一统” 统文化又都是极具开放性、包容性 要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中华优 学用结合
的实践,主张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 的思想文化。马克思主义的伟大, 秀传统文化,增强全党全社会的思
和万邦的秩序观、和而不同的社会 在于它“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 想自觉、行动自觉,培育好、维护好
观、人心向善的道德观,与马克思主 了通向真理的道路”。中华优秀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文化土
义追求的共产主义理想与实践,有 统文化的伟大,同样在于其包容开 壤。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
异曲同工之妙。《诗经·大雅·民劳》 放,在不断的交流互鉴中,中华文明 气派的考古学,系统保护文物、古
讲,“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礼记· 在海纳百川、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 籍、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各类文化遗
15
礼运》描绘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产,深化中华文明历史研究,提高研
公”“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 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既是 究阐释能力,深入挖掘中华五千年
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大 一个理论命题,更是一个实践命 文明的精华精髓,将其同马克思主
同社会景象。《孟子·梁惠王上》讲, 题。立足新时代、奋进新征程,我们 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为推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 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 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提供强
人之幼”。墨子主张“兼爱”“非攻” 论述精神,以高度历史自觉、强烈历 大助力、丰厚滋养,让马克思主义在
“尚贤”,提出“饥者得食,寒者得衣, 史担当,深刻把握、深入践行“坚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中,成长为
劳者得息”。这些都体现了中华民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 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成为中华文
族对美好生活、“大同”社会的向往 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论断,更好 化新内容。
和追求。中国古代先贤建构“大同” 地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 要着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
社会理想,马克思主义追求共产主 主义统一起来,自觉做党的创新理 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
义的最高理想,虽相隔2000余年,所 论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忠实 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历史
处时代背景、社会条件和实现理想 实践者。 文化根基的有机统一,党性和民族
的路径方法等是不同的,却在马克 要始终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 性、人民性的有机统一,不断续写马
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程中得以跨 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 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崭新篇章,
越时空相贯通。党的十九届六中全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
会《决议》旗帜鲜明提出“中国共产 思想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 主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
党既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 世纪马克思主义指导文化建设,走 家提供坚强思想指引,为新征程上
族谋复兴,也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拓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发展和实
谋大同”,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要坚定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文化立 践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有力理论支
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生动 场,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以马 撑,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
体现。 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推动中 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
总而言之,马克思主义与中华 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 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