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6 - 《新湘评论》2022年第23期
P. 16
主题阅读
相关思想观点。比如,《中庸》讲, 化在很大程度上具有超越宗教的情 劳动的农耕文明、耕读文化,形成了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 感和功能,重人文、重人伦、重道德 具有典型东方特征的“乡土中国”。
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 是基本底色和精神特质。《论语·述 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农业一
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 而》讲,“子不语怪力乱神”。中国神 向是国家的根本,劝课农桑、重农抑
提高站位
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 话传说中的“神”,具有更多人格特 商长期成为一项国策,农民在“士农
矣”。荀子讲,“不闻不若闻之,闻之 征,人与神之间甚至能够互通,上善 工商”中居于较高位置。孔子讲,
把握精髓 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 之人、英雄人物等通过修炼得道、造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
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王阳 福济世可成仙封神。此外,中国传 人,使民以时”,意思是治理千乘之
明提出“知行合一”思想,打破必然 统民本思想将“民”“君”关系比作 国,应该恭敬谨慎对待政事并讲究
学用结合
要先知、然后能行的僵化认识,将知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主张重民、 信用,节省费用、爱护民力,征用民
落实于行的实处,实现知与行的互 贵民、安民、恤民、爱民等,重视民众 力要遵循而不能耽误农时。商鞅变
相促进,“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 力量、民众作用、民众地位,关心民 法主张废井田、开阡陌、奖耕织,使
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生、爱惜民力、改善民生,具有进步 秦国国力大大增强,成为战国后期
第四,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 意义。《尚书·五子之歌》讲,“民为邦 最富强的国家,为统一六国奠定经
传统文化对人的认识相近似。马克 本,本固邦宁”。《孟子·尽心章句下》 济基础。《史记·孝文本纪》讲,“农,
14
思主义将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作 讲,“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天下之本,务莫大焉”。《盐铁论》讲,
为最高理想,认为实现这一目标的 黄宗羲讲,“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 “古者,庶人春夏耕耘,秋冬收藏,昏
路径是通过消除“异化”,在人和自 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这些 晨力作,夜以继日”。《颜氏家训·稼
身、人和自然界、人和他者的关系中 都包含了关心百姓安危冷暖、喜怒 穑艰难》讲,“古人欲知稼穑之艰难,
获得解放,强调“人的本质不是单个 哀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 斯盖贵谷务本之道也。夫食为民
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 乐而乐”的为民情怀。 天,民非食不生矣”。长时间的农耕
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对 第五,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 社会,也造就了热爱劳动、勤劳勇敢
人的理解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 传统文化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认识相 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诗经》中集
马克思主义观点十分相近,都充分 融通。马克思、恩格斯在深入研究 萃了《周南·芣苢》《魏风·十亩之间》
体现了对人之为人的尊重,对人作 人类社会发展历史基础上提出,物 《豳风·七月》《伐檀》《硕鼠》等描写
为群体的人,与自然、与社会关系中 质资料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 农民劳作和生活的千古名篇。中华
的人的关注。“五伦、五常、四维、八 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诗词歌赋、戏曲、典籍等,歌颂劳动、
德”等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就是将人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劳 颂扬劳动人民的不胜枚举,“归田
置于社会关系中,处理人与人之间 动者在其中起主导作用,“劳动创造 庐”题材也是中国文学中常有的
关系形成的行为准则。《易经·说卦》 了人本身”;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 题材。
讲,“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 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 第六,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
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人 的“剧作者”,推动了生产力发展、物 传统文化对建立理想社会的认识相
与天、地并列,构成了“天、地、人,三 质财富积累、文化文明繁荣,人民意 贯通。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无产
才之道”。《尚书·泰誓》讲,“天视自 志凝聚而成的人心向背,决定着社 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
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孟子·尽 会发展的基本走向。与马克思主义 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代
心上》讲,“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 重视劳动、劳动人民相类似,中国特 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
其性,则知天矣”。不同于西方宗 殊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人口规 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
教、文化宣扬的“神本主义”,中华文 模、政治制度等,孕育了重生产、重 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