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6 - 《新湘评论》2018年4期
P. 46
XinXiangPingLun
XinXiangPingLun
修身
孟子思想主要见于《孟子》一书,计7 身要有明确的价值取向,这就是明德、 传为孔子孙子子思所作,计 33 章,约
篇14卷、286章,35000余字,完整表达了 亲民、止善“三纲领”,“大学之道,在明 1700余字,着力阐述和倡导中庸之道。
孟子一系列政治、经济、道德和教育思 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德主 《中庸》的思辨色彩,首先表现为本体意
想。孟子最大的贡献是把孔子仁的思想 张自我启蒙,就是要弄清楚并彰显人 识的觉醒。儒家关注社会现实和伦理
发展为仁义并举的学说。孔子贵仁,“志 内心自有的光辉品德;亲民的“亲”字 道德,一般不太重视形而上问题,《中
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作新解,意指君子在自己实现明德的 庸》却是例外,突出“性”的概念,把性看
孟子重义,“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 基础上,进而带动其他人更新自我,同 成是天地万物的本源,认为真诚者不仅
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 样实现明德;止于至善,一方面是指个 能知性,而且能尽性,与天道同在。“惟
也”。孟子视仁义为天赋的良知良能, 人的道德修养达到至善的境界,另一 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 方面是对理想社会的憧憬,期望政治 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
而知者,其良知也。”孟子为仁的思想提 统治和社会管理也能达到至善的境 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
供了哲学基础,这就是性善论。孟子认 地。明德、亲民和止善之间是一个互 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
为,人性“无有不善”,具体表现为“恻隐 相联系的有机整体,自宋代以来,读书 矣”,意思是,只有天下极其真诚的人,
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 人多依此为突破口研读儒家经典。同 才能充分发挥他的本性;能充分发挥他
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 时,修身要有正确的方法途径,这就是 的本性,就能充分发挥众人的本性;能
也。人之有是四端,尤其有四体也”。孟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 发挥众人的本性,就能充分发挥万物的
44
子把仁发展为一套比较完整的仁政思 国、平天下“八条目”,“物格而后知至, 本性;能充分发挥万物的本性,就可以
想,这是孟子的政治理想和治国主张。 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 帮助天地化育生命;能帮助天地化育生
在孟子看来,仁政关乎个人安危和国家 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 命,就可以与天地并列为三了,实质是
兴衰存亡,“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 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八条目”之间 天、地、人合一。同时表现为辩证思维
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 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也有轻重缓急 的充溢。《中庸》认为,人既有道德本性
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 之分,而修身是中枢,转动着内外两扇 又有情感成分,性与情是矛盾的统一
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不 大门,构成了内圣与外王的关系,贯通 体。《中庸》侧重于矛盾对立双方的统一
仁,不保四体”。仁政的核心是民本思 为明德、亲民、止善之间的桥梁。“三纲 性与和谐性,认为这是天地万事万物的
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其主要 领”与“八条目”是纲举目张的关系,纲 基本规律和发展变化的根本动力。中
做法是与民同乐、与民同忧。 领是灵魂,贯穿修身全过程;条目是路 庸不是折中主义,而是能够坚持原则、
径,指明修身各环节的内容, 相辅相 明辨是非。中庸是调和可以调和的矛
格物致知,正心诚意
成,融为一体。 盾,极力寻找矛盾双方互相联系与制约
《大学》是儒家的经典著作,全面论 的交叉领域,寻找矛盾双方最大的公约
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述了儒家“内圣外王”的思想。“大学”是 数和共同点,从而促进事物保持理想状
相对于“小学”而言的,讲的是治国安邦 《中庸》是儒家经典中哲理性最强 态,避免发生过或不及的情况。
的学问,也就是“大人之学”。北宋程 的著作,既有世界观又有方法论,从天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指出:“个
颢、程颐高度重视《大学》,孙中山也评 人合一出发,阐述了儒家的性理之学。 体自我的每一次伟大提高,都源于同古
价《大学》说:“像这样精微开展的理论, 程颢、程颐认为《中庸》“乃孔门传授心 典世界的重新接触。”《老子》和“四书”
无论外国什么政治哲学家都没有见到, 法”。所谓“心法”,即指上古圣人尧嘱 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资源,内聚着优秀传
没有说出,这就是我们政治哲学知识中 舜、舜嘱禹的传心之言:“人心惟危,道 统文化的基因密码。学习《老子》和“四
独有的宝贝,是应该要保存的。” 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南宋朱 书”,不仅有利于掌握国学义理,而且可
《大学》出自《礼记》第四十二篇,相 熹认为,这十六字心法,是天下最根本 以提升个体的人文素养;不仅有利于弘
传为孔子弟子曾子的思想,计 8 章, 的道理。 扬优秀传统文化,而且是在呵护中华民
1700余字,着重讲儒家修身的道理。修 《中庸》出自《礼记》第三十一篇,相 族共同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