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7 - 《新湘评论》2018年4期
P. 47
XinXiangPingLun
XinXiangPingLun
修身
“走出去”
与
“沉下来”
薛保勤
2017年10月19日,习近平在参加 一般的理念,高度自觉的实践。这使 大地的营养,提炼生活的精髓,把握时
党的十九大贵州省代表团讨论时,提 柳青在做人与作文两个方面,做到了 代的脉搏。他与乡亲们水乳交融,他
到党政干部要学柳青,接地气。习近 合而为一而且独步一时,堪为人之楷 说:“我就是农民。”后来,这个“老农
平说:“‘党中央制定的政策好不好,要 模,文之典范。 民”写出了具有史诗品质的《创业
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这句话我是听 陕北,从吴堡县城出发,车沿着大 史》。他用自己的行动印证,火热的生
45
我们的人民作家柳青说的。人们说, 山的夹缝蜿蜒行驶两个小时,我们来 活就是文学艺术的源泉;他用自己以
如果你去农民里面找到他,分不清,你 到吴堡县张家山镇寺沟村。这里是著 人民为本的文学追求,丰满着自己的
不知道谁是柳青,都一样。就跟关中 名作家柳青当年生活的地方,是曾被 人生。
老百姓一样,穿着啊、打扮啊,连容颜 外国人称之为不具备人类生存条件的 柳青说:“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
都一样。他就是长期在农民里面,对 陕北高原最为贫瘠的一隅。 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这句朴素的
他们非常了解。中央的文件下来了, 站在柳青故居的窑洞前,脚下是 名言至今仍在广为流传。在柳青的人
他就知道他的房东老大娘是该哭还是 乱石密布。极目远望,目之所及皆为 生道路上,他的“走出去”与“沉下来”,
该笑,他很了解老百姓的想法。党政 皱纹密集的山。当年,少年柳青,就是 告诉了我们“紧要处”的内涵。
干部也要学柳青,像他那么接地气,那 从这里,一步一步走出大山的。 1952 年,执着于从生活和大地汲
么能够跟老百姓融入在一起。” 我的视线被那些深深浅浅的脚印 取养分的柳青从北京来到陕西长安皇
习近平总书记在 2014 年 10 月 15 所牵引。我看到他怀揣着追求知识、 甫村落户,扎根农村,扎根人民,开始
日的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中,谈到人 追求文明、追求真理的梦想,从这里走 了他的劳动写作生涯,以实际行动践
民需要文艺,文艺需要人民时,也特别 进县城,走到榆林、走到西安、走到延 行着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
提到了柳青,并对他“深入到农民群众 安、走到东北、走到北京;我看到他苦 话精神。从北京的洋楼小院到皇甫村
中去,同农民群众打成一片”的生活实 心研读、投入学潮、编辑杂志、参与土 的旧庙一座、孤灯一盏,从舒适优越的
践与创作追求给予高度的评价,指出: 改、忘我工作、笔耕不辍;我看到他从 生活到一身黄土两腿泥的农村磨炼,
“因为他对陕西关中农民生活有深入 一个陕北农家娃娃最终成长为有着坚 从声名鹊起到毅然请辞,繁华落尽、铅
了解,所以笔下的人物才那样栩栩如 定信仰和文化担当的作家。最初,是 华尽洗。在这块土地上,他体察着农
生。柳青熟知乡亲们的喜怒哀乐,中 理想引领他走出大山,投身革命,投身 民的疾苦,倾听着农民的心声,丈量着
央出台一项涉及农村农民的政策,他 文学,支撑着他从中国最落后的乡村 黄土的厚度,感受着生活的脉动,想乡
脑子里立即就能想象出农民群众是高 走向最发达的城市,他却没有就此打 亲所想,念乡亲所念,欢乐着农民的欢
兴还是不高兴。”置身于人民群众之 住。理想,又引领他毅然走出京城,回 乐,忧患着农民的忧患,共同投入并见
中,沉潜于生活深处,想农民之所想, 到陕西,落脚农村,一待就是 14 年。 证了中国农村所发生的那场轰轰烈烈
急农民之所急,在柳青而言,已是信仰 这 14 年,他像老农民一样活着,汲取 的合作化运动。在皇甫村人眼中,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