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 - 《新湘评论》2018年6期
P. 7
XinXiangPingLun
XinXiangPingLun
重要文献
个阶段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 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为乡村振兴提 行、突出重点、分类施策、典型引路。
略安排,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 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不搞层层加
务是: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把 码,不搞一刀切,不搞形式主义,久久
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 实现乡村振兴作为全党的共同意志、 为功,扎实推进。
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 共同行动,做到认识统一、步调一致,
三、提升农业发展质量,培育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农业供 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
乡村发展新动能
给体系质量明显提高,农村一二三产 上优先满足,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
业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农民增 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加快补齐农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必
收渠道进一步拓宽,城乡居民生活水 业农村短板。 须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以农业供
平差距持续缩小;现行标准下农村贫 ——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充分尊 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构建现
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 重农民意愿,切实发挥农民在乡村振 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
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农村基础设施建 兴中的主体作用,调动亿万农民的积 系,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
设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维护农民群 生产率,加快实现由农业大国向农业
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扎实推进;城乡基 众根本利益、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作为 强国转变。
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一)夯实农业生产能力基础。深
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初步建立;农 不断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 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严守
5
村对人才吸引力逐步增强;农村生态 全感。 耕地红线,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
环境明显好转,农业生态服务能力进 ——坚持乡村全面振兴。准确把 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全面落
一步提高;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农村基 握乡村振兴的科学内涵,挖掘乡村多 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加快
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乡村治理体 种功能和价值,统筹谋划农村经济建 划定和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
系进一步完善;党的农村工作领导体 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 产品生产保护区,完善支持政策。大
制机制进一步健全;各地区各部门推 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注重协同性、 规模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
进乡村振兴的思路举措得以确立。 关联性,整体部署,协调推进。 建设,稳步提升耕地质量,强化监督考
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 ——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坚决破 核和地方政府责任。加强农田水利建
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农 除体制机制弊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 设, 提高抗旱防洪除涝能力。实施国
业结构得到根本性改善,农民就业质 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家农业节水行动,加快灌区续建配套
量显著提高,相对贫困进一步缓解,共 推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推 与现代化改造,推进小型农田水利设
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城乡基本公共 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 施达标提质,建设一批重大高效节水
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现代化同步发展,加快形成工农互促、 灌溉工程。加快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创
体制机制更加完善;乡风文明达到新 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 新体系,加强面向全行业的科技创新
高度,乡村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农村生 工农城乡关系。 基地建设。深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
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宜居乡村基本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牢 推广应用改革。加快发展现代农作
实现。 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物、畜禽、水产、林木种业,提升自主创
到 2050 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 的理念,落实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 新能力。高标准建设国家南繁育种基
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统筹山水林田湖 地。推进我国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
(三)基本原则 草系统治理,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以绿 级,加强科研机构、设备制造企业联合
——坚持党管农村工作。毫不动 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 攻关,进一步提高大宗农作物机械国
摇地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 ——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 产化水平,加快研发经济作物、养殖
导,健全党管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机制 科学把握乡村的差异性和发展走势分 业、丘陵山区农林机械,发展高端农机
和党内法规,确保党在农村工作中始 化特征,做好顶层设计,注重规划先 装备制造。优化农业从业者结构,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