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 - 《新湘评论》2018年6期
P. 11
XinXiangPingLun
XinXiangPingLun
重要文献
为单位,推动优质学校辐射农村薄弱 能力。加强农村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 的短板。总结推广适用不同地区的农
学校常态化。统筹配置城乡师资,并 设。抓紧研究提出深化农村公共基础 村污水治理模式,加强技术支撑和指
向乡村倾斜,建好建强乡村教师队伍。 设施管护体制改革指导意见。 导。深入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推
(二)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 (四)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 进北方地区农村散煤替代,有条件的
农民增收。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 设。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 地方有序推进煤改气、煤改电和新能
服务体系,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做好农民重 源利用。逐步建立农村低收入群体安
促进农民工多渠道转移就业,提高就 特大疾病救助工作。巩固城乡居民医 全住房保障机制。强化新建农房规划
业质量。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有 保全国异地就医联网直接结算。完善 管控,加强“空心村”服务管理和改
条件、有意愿、在城镇有稳定就业和住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城 造。保护保留乡村风貌,开展田园建
所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有序落户, 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确定和基础 筑示范,培养乡村传统建筑名匠。实
依法平等享受城镇公共服务。加强扶 养老金标准正常调整机制。统筹城乡 施乡村绿化行动,全面保护古树名
持引导服务,实施乡村就业创业促进 社会救助体系,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 木。持续推进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
行动,大力发展文化、科技、旅游、生态 度,做好农村社会救助兜底工作。将 建设。
等乡村特色产业,振兴传统工艺。培 进城落户农业转移人口全部纳入城镇
八、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增
育一批家庭工场、手工作坊、乡村车 住房保障体系。构建多层次农村养老
强贫困群众获得感
间,鼓励在乡村地区兴办环境友好型 保障体系,创新多元化照料服务模
9
企业,实现乡村经济多元化,提供更多 式。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 乡村振兴,摆脱贫困是前提。必
就业岗位。拓宽农民增收渠道,鼓励 人以及困境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加强 须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把提高脱
农民勤劳守法致富,增加农村低收入 和改善农村残疾人服务。 贫质量放在首位,既不降低扶贫标准,
者收入,扩大农村中等收入群体,保持 (五)推进健康乡村建设。强化农 也不吊高胃口,采取更加有力的举措、
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 村公共卫生服务,加强慢性病综合防 更加集中的支持、更加精细的工作,坚
(三)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挡升 控,大力推进农村地区精神卫生、职业 决打好精准脱贫这场对全面建成小康
级。继续把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放在农 病和重大传染病防治。完善基本公共 社会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攻坚战。
村,加快农村公路、供水、供气、环保、 卫生服务项目补助政策,加强基层医 (一)瞄准贫困人口精准帮扶。对
电网、物流、信息、广播电视等基础设 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支持乡镇卫生 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强化产业和
施建设,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 院和村卫生室改善条件。加强乡村中 就业扶持,着力做好产销衔接、劳务对
通。以示范县为载体全面推进“四好 医药服务。开展和规范家庭医生签约 接, 实现稳定脱贫。有序推进易地扶
农村路”建设,加快实施通村组硬化路 服务,加强妇幼、老人、残疾人等重点 贫搬迁,让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
建设。加大成品油消费税转移支付资 人群健康服务。倡导优生优育。深入 能致富。对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
金用于农村公路养护力度。推进节水 开展乡村爱国卫生运动。 的特殊贫困人口,综合实施保障性扶
供水重大水利工程,实施农村饮水安 (六)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 贫政策,确保病有所医、残有所助、生
全巩固提升工程。加快新一轮农村电 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 活有兜底。做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工
网改造升级,制定农村通动力电规划, 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 作的动态化精细化管理,把符合条件
推进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实施 升为主攻方向,整合各种资源,强化各 的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保障范围。
数字乡村战略,做好整体规划设计,加 种举措,稳步有序推进农村人居环境 (二)聚焦深度贫困地区集中发
快农村地区宽带网络和第四代移动通 突出问题治理。坚持不懈推进农村 力。全面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
信网络覆盖步伐,开发适应“三农”特 “厕所革命”,大力开展农村户用卫生 件,确保实现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
点的信息技术、产品、应用和服务,推 厕所建设和改造,同步实施粪污治理, 主要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以解决
动远程医疗、远程教育等应用普及,弥 加快实现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全覆 突出制约问题为重点,以重大扶贫工
合城乡数字鸿沟。提升气象为农服务 盖,努力补齐影响农民群众生活品质 程和到村到户帮扶为抓手,加大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