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 - 《新湘评论》2018年6期
P. 9
XinXiangPingLun
XinXiangPingLun
重要文献
护重大工程,有效防范外来生物入侵。 生态旅游示范村镇和精品线路,打造 (三)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按
(二)加强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 绿 色 生 态 环 保 的 乡 村 生 态 旅 游 产 照有标准、有网络、有内容、有人才的
治理。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开展 业链。 要求,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农业绿色发展行动,实现投入品减量 发挥县级公共文化机构辐射作用,推
五、繁荣兴盛农村文化,焕发
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 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实
乡风文明新气象
模式生态化。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 现乡村两级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提
畜禽粪污处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必 升服务效能。深入推进文化惠民,公
废弃农膜回收、病虫害绿色防控。加 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 共文化资源要重点向乡村倾斜,提供
强农村水环境治理和农村饮用水水源 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良 更多更好的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
保护,实施农村生态清洁小流域建 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 务。支持“三农”题材文艺创作生产,
设。扩大华北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 文明程度。 鼓励文艺工作者不断推出反映农民生
范围。推进重金属污染耕地防控和修 (一)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以 产生活尤其是乡村振兴实践的优秀文
复,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技术应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教 艺作品,充分展示新时代农村农民的
用试点,加大东北黑土地保护力度。 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三管齐 精神面貌。培育挖掘乡土文化本土人
实施流域环境和近岸海域综合治理。 下,采取符合农村特点的有效方式,深 才,开展文化结对帮扶,引导社会各界
严禁工业和城镇污染向农业农村转 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 人士投身乡村文化建设。活跃繁荣农
7
移。加强农村环境监管能力建设,落 育,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村文化市场,丰富农村文化业态,加强
实县乡两级农村环境保护主体责任。 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 农村文化市场监管。
(三)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 育,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强农村 (四)开展移风易俗行动。广泛开
机制。落实农业功能区制度,加大重 思想文化阵地建设。深入实施公民道 展文明村镇、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等
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力度,完善生 德建设工程,挖掘农村传统道德教育 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遏制大操
态保护成效与资金分配挂钩的激励约 资源,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 大办、厚葬薄养、人情攀比等陈规陋
束机制。鼓励地方在重点生态区位推 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推进诚信建设, 习。加强无神论宣传教育,丰富农民
行商品林赎买制度。健全地区间、流 强化农民的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 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抵制封建迷信活
域上下游之间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 集体意识、主人翁意识。 动。深化农村殡葬改革。加强农村科
制,探索建立生态产品购买、森林碳汇 (二)传承发展提升农村优秀传统 普工作, 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养。
等市场化补偿制度。建立长江流域重 文化。立足乡村文明,吸取城市文明
六、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
点水域禁捕补偿制度。推行生态建设 及外来文化优秀成果,在保护传承的
和保护以工代赈做法,提供更多生态 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 构建乡村治理新体系
公益岗位。 断赋予时代内涵、丰富表现形式。切 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必
(四)增加农业生态产品和服务供 实保护好优秀农耕文化遗产,推动优 须把夯实基层基础作为固本之策,建
给。正确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运 秀农耕文化遗产合理适度利用。深入 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
用现代科技和管理手段,将乡村生态 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 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
优势转化为发展生态经济的优势,提 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充分发挥其在凝 会治理体制,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
供更多更好的绿色生态产品和服务, 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重要 结合,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和谐
促进生态和经济良性循环。加快发展 作用。划定乡村建设的历史文化保护 有序。
森林草原旅游、河湖湿地观光、冰雪海 线,保护好文物古迹、传统村落、民族 (一)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上运动、野生动物驯养观赏等产业,积 村寨、传统建筑、农业遗迹、灌溉工程 扎实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突出政
极开发观光农业、游憩休闲、健康养 遗产。支持农村地区优秀戏曲曲艺、 治功能,提升组织力,抓乡促村,把农
生、生态教育等服务。创建一批特色 少数民族文化、民间文化等传承发展。 村基层党组织建成坚强战斗堡垒。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