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4 - 《新湘评论》2018年第10期
P. 44
XinXiangPingLun
XinXiangPingLun
修身
“写封信给黄继光,听我们的誓言在回荡。告诉他我们和他一
样,挺起了军人的胸膛。一样爱祖国和家乡,一样筑铁壁与铜墙。”
在黄继光烈士牺牲 60 多年后的今天,一位年轻的空降兵战士写下了
这段歌词。虽然战争年代已经远去,但是革命先烈们抛头颅、洒热
血的英雄壮举依然被人民铭记。
——一头短发的刘胡兰,昂首屹立,在敌人的铡刀面前毫无
惧色;
——高举炸药包的董存瑞,用自己的身体当支架,拉燃了导
火索;
——一跃而起的黄继光,面对地堡中喷射出的火舌,用自己的
身躯堵住敌人的枪眼;
——烈火灼烧中的邱少云,为避免暴露目标纹丝不动,双手深
深地插进泥土……
那些 许多人记忆中的这些英雄形象,并非来自照片,而是缘于美术
永载史册的 家的精心创作。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一些烈士生前没有留下照
片,烈士的形象常常是由美术家根据亲人、战友的描述或者相关资
42
英雄画像 料而绘制的。
文艺理论家、雕塑家王朝闻的圆雕《刘胡兰像》将英雄形象定格
于就义前的时刻,着力表现刘胡兰为了信仰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王小琪
成为新中国美术史上的代表作。由于刘胡兰生前没有照片,为了创
新中国美术史上的众多英雄画像,生 作好这一作品,王朝闻曾找到刘胡兰的继母胡文秀,请胡文秀详细
动塑造和刻画了革命战士一往无前、视死
如归、血战到底的英雄形象和向死而生的 介绍刘胡兰的特征。在此基础上,他按照自己的艺术主张,以庄严
英勇决绝,通过这些气壮山河的震撼性画 和如归的乐观态度来描绘英雄的死,牺牲精神在作品中得到了充分
面,英雄的事迹广为传诵,英雄的形象深入 的强调。
人心,英雄的精神化为永恒。
冯法祀创作的油画《刘胡兰就义》也是新中国美术史上绘写英
雄的经典之作,现藏于中国美术馆。据《红画往事》一书介绍,创作
选题确定之后,当时担任中央美术学院绘画系主任的冯法祀来到烈
士故乡山西省文水县云周西村,进行了为期四个月的现场采访和写
生。白天,他在烈士就义现场采风;晚上,他找到刘胡兰的家人和相
关当事人了解情况。经过三年的艰苦创作,这幅气势恢宏的巨作终
于在 1957 年完成。在创作过程中,冯法祀吸收了欧洲画家作品中的
表现形式,以分组造型的构图方式表现众多的人物和宏大的场景,
身着深色棉衣的刘胡兰与两边的匪兵所构成的人物组合是画面的
视觉中心,相拥的刘胡兰母亲、妹妹是画面中色彩最鲜明的部分,她
们的姿态神情与刘胡兰的镇定凛然形成对比和呼应,主人公的英雄
气概跃然纸上。
特级英雄黄继光在上甘岭战役中牺牲后,其所在部队尽了很大
努力也未找到一张他的照片。1953 年,青年画家陈兴华到朝鲜战场
体验生活时,按照大家的建议,到黄继光所在团找了十几个和黄继光
比较相似的战士,请黄继光生前的战友指点,看哪个战士的五官像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