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2 - 《新湘评论》2018年6期
P. 42
XinXiangPingLun
XinXiangPingLun
治国
看过电影《大决战·淮海战役》的人,会记住这样一组
镜头:车轮滚滚势不可当,百万民工奋勇支前,那吱吱咛咛
的车轮碾车辙的声音,那撕心裂肺扯孝布的声音,不绝于
耳,撼人心魄。为了支援战争,人民群众在苏鲁豫皖冀纵
横3000多公里的作战保障地域,搭建了旱路水路交织,兵
站、民站、粮站、伤员转运站星罗棋布的支前保障网。各村
各户的成年男人和妇女都到前线抬担架,运物资,有的甚
至直接参战。他们头顶上有飞机轰炸,脚底下有地雷威
胁,机枪火炮震耳欲聋,随时有倒下的危险,但都挡不住他
们一往无前的脚步。当时曾流传着这样的歌谣:“一条扁
李西岳 担两头弯,千里遥远来支前,一头挑的是白面,一头挑的是
大写的 炮弹,白面送给同志吃,送上炮弹打坏蛋。”民工们车上装
的是大米,肩上挑的是白面,吃的却是“三红”食品,即红高
粱、红辣椒、红萝卜咸菜。浩浩荡荡的几百万支前大军,为
后人留下了许多感天动地的故事:在邳县,一家父子共同
支前,途中儿子被流弹打死,父亲脱下棉袄把儿子的尸体
40
裹上,轻轻地安放在一棵大柳树底下,含着眼泪对儿子说:
“儿啊,只要你不被狼吃了,爹回来一定给你买口棺材下
葬。”在徐州,一对新婚夫妇支前,妻子抬担架,丈夫运炮
弹,为防牺牲后找不到对方,两人互换了腰带,那既是爱情
的信物,也是生死的见证。完成支前任务,妻子在一堆尸
体中发现了自己的腰带,背起丈夫踏上了回家之路……
解放战争支前如此波澜壮阔,抗战支前同样是万众一
心,在长达14年的战争岁月里,到处是“母亲送儿上战场,
走进淮海战役纪念馆,在人民支前板块里看到这样一 妻子送郎打东洋”的动人场面,到处是汹涌澎湃的救亡图
组数字:支前民工 543 万,大小推车 88.1 万辆,担架 20 万 存浪潮,到处是浴血奋战、奋勇杀敌的壮烈景象。其中英
副,运粮9.6亿斤,运弹药300万吨……这组看似枯燥的数 勇而悲壮的故事,更是流芳百世,气壮山河。
字,却让我久久驻足默读,接着便是热泪盈眶。 一位父亲,送给参军的儿子一面“死”字旗,白布旗正
历史告诉我们,淮海战役敌我双方投入兵力的比例是 中一个大大的“死”字,旁边写着:“国难当头,日寇狰狞。
80 万对 60 万,此役,60 万的人民解放军以摧枯拉朽之势, 国家兴亡,匹夫有分。本欲服役,奈过年龄。幸吾有子,自
击败了 80 万装备精良的国民党军队,创造了世界军事史 觉请缨。赐旗一面,时刻随身。伤时拭血,死后裹身。勇
上以少胜多的辉煌战例。毛泽东曾形象地比喻,这是一锅 往直前,勿忘本分。”他叫王者成,他的儿子叫王建堂。
夹生饭,硬是要一口一口地把它吃下去,细算起账来,吃这 一位母亲,家乡沦陷了,她叮嘱孩子:“记住,咱们是中
碗夹生饭的不是60万,而是600万。平均9个民工支援一 国人,到死也不能忘了祖宗”。游击队成立,她竭尽所能筹
个解放军官兵作战,这不只是数字的简单颠倒,而是人心 军粮、做军鞋、照料伤员,先后把丈夫和5个孩子送上前线,
的见证。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中说过,历史是所有人 他们全部为国献身。她叫邓玉芬,她牺牲的丈夫叫任宗武,
合力的结果。毛泽东也说过,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 儿子分别叫任永全、任永水、任永合、任永安、任永恩。
界历史的动力。历史证明,淮海战役的胜利,最终是人民 一位女性,日军 7万余人对晋察冀根据地实行“大扫
的胜利。在争夺中国命运的决战中,是人民的合力推翻了 荡”,她指挥群众转移出村后,发现一名负伤的八路军战士
蒋介石的腐朽统治,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 正被日军追赶,她急忙背起伤员往山上跑。在半山腰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