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7 - 《新湘评论》2018年第8期
P. 57

偷光       凿壁             [出处]   西汉,刘歆《西京杂记》:“匡衡字稚圭,勤学而                     齐家
                                                                                                                XinXiangPingLun

                                                                  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
                                                                  之。”
                                                                     [大意]    匡衡年轻时十分好学,但是苦于晚上没有灯
                                                                  火,邻居有灯火但不好去借用,于是他就在墙上钻了个洞,
                                                                  用这个洞来“偷光”读书。
                                                                     [家风故事]      凿壁偷光的主人公匡衡,活动于西汉时
                                                                  期,出身贫农家庭,没有什么家学传承可言,也没有好学家
                    西汉名臣匡衡的家风故事                                   风来熏陶。
                    西汉名臣匡衡的家风故事
                                                                     他的幼年,正值汉武帝四处征讨、耗费国力导致国家
                                                                  动荡。其故乡遭遇天灾,发生饥荒,为活命而逃至徐州东
                   [成语]  凿壁偷光                                     海郡承县(今山东枣庄峄城附近)。据史书记载推测,他很
                   [释义]   凿穿墙壁,靠邻舍家的烛光读书。形容家贫                     可能在此次逃荒中失去了父母,成为了一名孤儿。
               而读书刻苦。                                                家贫、逃荒、孤儿、国势动荡,匡衡人生的起点,很有些


               认真负责,“切不可因为跳得快略有骄心”。                               越成就外,还培养了邓稼先、杨振宁、马大猷等一批顶尖的
                                                                                                                   55
                   就在这样严格的家教中,朱家人养成了酷爱学习的习                        科学家和其他领域的杰出人才。
               惯。尤其祖父,读起书来,可以整天不出门,吃饭还得有人                             叔祖父八十岁时,交大领导考虑他年事已高,要派小
               提醒。十四五岁在两淮中学(今扬州中学)读书时,就已经                         轿车接送他。那天,他再三推辞,终于拗不过众人,被大家
               把经史子集中的基本典籍读遍。                                     拥进车里。哪知,车一到家门口,他下了车立即又步行返
                   1920 年,祖父从北大毕业,在书店看中一本新版韦伯                     回学校,再步行回到家中,以示还有行走的能力,不坐小轿
               斯特英语大词典,定价十四元,相当于他一个学期的学杂                          车的决心。
               费用,可他囊中空空。只好咬咬牙,把那件在《背影》中出                             1955 年,叔祖父接到调令,从上海交大调至哈尔滨工
               现过的紫毛大衣当了,买了词典,而紫毛大衣再也没能                           业大学。为了及时到任不误工作,他从速处理上海的房
               赎回。                                                产。一对退休老人想买,又拿不出太多的钱,叔祖父就将
                   我的叔祖父朱物华先生在科学界也享有很高的名望, 自己在衡山路购买的一栋三层小楼,以两千元的价格卖给
               不仅是中国电子学科奠基人,还是水声学科的先驱和开拓                          了他们。后来他从哈工大调回上海时,国家给他配置了康
               者。他比祖父小四岁,出生在扬州,曾是上海交大校长。 平路的花园洋房,他不肯搬进去,说太大了。以后几十年,
               当年叔祖父在扬州中学毕业后,同时考取南京高等师范学                          他和他的家人一直挤在普通公寓里。他是一级教授,当时
               校和上海交大。当时曾祖父已失业赋闲在家多时,家境窘                          工资三百六十多元,但他只拿三百元,说不能贪心。此外,
               迫,希望他上南师,因为那所学校食宿学杂费全免,可他的                         他对挂职、题字、签名一概拒绝。
               志趣在理工科,想上交大。这时刚在杭州一师教书的祖父                              祖父朱自清和叔祖父朱物华,他们两兄弟的身上有很
               回来了,表示要节省开支,支持弟弟上交大,叔祖父才进入                         多一样的品质,比如:一生正气,热爱祖国,严谨治学,清廉
               交大电机系。                                             自律。其实这些品质在朱家后代子孙身上也有,我想这大
                   叔祖父深知在交大学习机会难得,常在油灯下做笔                         概就是朱家的家风吧。
               记,脸被烟熏得发黑。那时正赶上中国利用美国返还的庚                              朱家家族规模不算大,族人也是天各一方,没有专门制
               子赔款公派学生赴美留学,他以全国电机专业第一名的成                          定家规家训,也没有刻意营造过家风,但先辈们在事业、生
               绩获得留美学习机会。第一年在麻省理工学院拿到硕士                           活中留下的点点滴滴,亦像一股股清澈的溪水,滋养着朱家
               学位,后来又在哈佛拿到博士学位。1927 年,他怀着报效                       后人。朱家后人虽没有高官,没有富豪,都过着平凡普通的
               国家的迫切心情回国,除了在电子和水声工程领域取得卓                          生活,但内心宁静的普通生活,不正是一种幸福吗?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